一、非药物治疗方法
1. 建立睡眠节律
固定作息时间(如22:00-23:00入睡),避免过早或过晚休息,尤其避免白天补觉过长影响夜间睡眠。
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可通过阅读、冥想(专注呼吸或胸廓起伏)帮助放松。
2. 饮食与环境调整
晚餐七分饱,避免辛辣、咖啡因及酒精;可饮用温牛奶或红枣鸡蛋汤(补气血助眠)。
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床仅用于睡眠,建立"床-睡眠"条件反射。
3. 运动与穴位刺激
白天适度运动(快走、游泳等至微出汗),可提升睡眠时长15%。
中医推荐敲打膻中穴(胸部中点)50次/日,调节气机、缓解郁结。
二、中医调理方案
1. 辨证用药
肝郁型(易怒、胁胀):解郁安神颗粒疏肝解郁。
心脾两虚(面色苍白、心悸):归脾丸补益心脾。
肾精不足(腰酸健忘):安神补脑液补肾填精。
2. 外治法辅助
睡前热水泡脚至微汗,可加艾叶等中药材促进血液循环。
腹式呼吸法:手叠小腹默数呼吸,兼具助眠和瘦腹效果。
三、药物治疗选择
1. 西药
短期可用非苯二氮卓类(如唑吡坦),成瘾性低且宿醉反应轻。
新型药物莱博雷生(2025年国内获批)通过调节食欲素受体改善睡眠,无依赖性。
2. 中成药与营养素
谷维素+酸枣仁胶囊调节植物神经紊乱,适合焦虑型失眠。
褪黑素适用于生物钟紊乱者,但需避免长期使用。
四、心理与长期管理
情绪疏导:更年期女性需主动倾诉、参与社交活动,避免情绪压抑加重失眠。
原发病控制:若失眠伴随高血压、糖尿病等,需优先治疗基础疾病。
建议根据个体情况选择方法,严重或长期失眠者应就医辨证施治。多数方案需坚持2-4周见效,避免频繁更换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