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调理
1. 辨证分型用药
肝郁脾虚型:常用疏肝解郁、健脾安神的中药汤剂,如柴胡疏肝散加减。
心脾两虚型:归脾汤(含白术、黄芪、龙眼肉等)补益心脾,适用于多梦易醒、乏力者。
阴虚火旺型: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黄芩)滋阴降火,改善心烦失眠。
痰热扰心型:黄连温胆汤(黄连、半夏、竹茹)清热化痰。
2. 中成药
酸枣仁胶囊、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等,需遵医嘱使用。
二、针灸疗法
1. 常用穴位
百会穴(头顶):调节大脑气血,改善失眠。
神门穴(手腕):宁心安神,缓解心悸多梦。
三阴交(小腿内侧):调和肝脾肾三经气血。
涌泉穴(足底):滋阴降火,适用于阴虚型失眠。
2. 操作方式
毫针斜刺或艾灸,需由专业医师操作。
三、物理疗法
1. 推拿按摩
按摩头部(太阳穴、百会)、足底(涌泉)或耳穴压豆,促进血液循环。
2. 拔罐/刮痧
背部膀胱经刮痧或拔罐,缓解气滞血瘀型失眠。
3. 中药足浴
艾叶、红花等药材泡脚,温经安神。
四、饮食与生活调理
1. 食疗方
酸枣仁粥、百合莲子汤、桂圆红枣茶等,养血安神。
2. 生活习惯
规律作息,睡前避免电子设备,保持卧室安静。
适度运动(如太极拳、瑜伽)调节情志。
五、综合治疗案例
临床中常结合中药、针灸及认知行为疗法,如肝郁脾虚患者经中药汤剂+耳穴压豆+睡眠习惯调整后,睡眠时长显著提升。
注意事项:需由中医师辨证后制定个性化方案,严重失眠者需配合心理干预或其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