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失眠的常见原因
1. 生理因素
年龄增长导致褪黑素分泌减少,影响睡眠节律。
慢性疾病(如疼痛、呼吸暂停综合征)或药物副作用(如利尿剂、激素类药物)干扰睡眠。
2. 心理因素
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会激活大脑皮层,导致入睡困难或易醒。
长期精神紧张可能引发神经衰弱,表现为睡眠浅、多梦。
3. 饮食与生活习惯
高脂、高盐饮食延长消化时间,增加夜醒频率;咖啡因和酒精抑制褪黑素分泌。
睡前使用电子设备或作息不规律会扰乱生物钟。
4. 环境因素
噪音、光线过强或温度不适直接干扰睡眠连续性。
二、中医视角下的失眠分型
中医将失眠称为“不寐”,常见类型包括:
心脾两虚:多梦易醒,伴乏力、食欲差。
肝火扰心:心烦失眠,伴有口干口苦、头晕。
心肾不交:入睡困难,手足心热、腰膝酸软。
三、改善失眠的方法
1. 调整生活方式
固定作息时间,避免午睡过长;睡前3小时避免剧烈运动和进食。
增加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牛奶、坚果),减少高糖和刺激性饮食。
2. 优化睡眠环境
保持卧室安静、黑暗(18-22℃),使用遮光窗帘或耳塞。
3. 心理与行为干预
认知行为疗法(CBT-I)可纠正对睡眠的错误认知,缓解焦虑。
冥想、深呼吸或瑜伽帮助放松身心。
4. 医疗干预
短期失眠可遵医嘱使用镇静药物(如右佐匹克隆),长期失眠需结合心理治疗。
中医推荐针灸或安神类方剂(如酸枣仁汤)调理。
若失眠持续超过3个月或伴随日间功能下降,建议就医排查潜在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