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调整生活习惯
规律作息:每天固定上床和起床时间,建立稳定的生物钟,避免白天午睡过长(不超过30分钟)。
睡前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使用遮光窗帘,调整适宜温度(避免过冷或过热)。
避免刺激物:睡前6小时不摄入咖啡因(咖啡、茶、巧克力等),避免酒精和。
2. 放松身心
松弛疗法:通过深呼吸、冥想、瑜伽或听舒缓音乐放松身心,想象宁静场景(如海边、阳光)。
限制床上活动:床仅用于睡眠和性生活,避免在床上工作或娱乐;若20分钟未入睡,建议起床活动直至有睡意。
3. 行为与认知干预
刺激控制疗法:减少卧床时间,仅在困倦时上床,逐步调整睡眠效率。
认知行为治疗(CBT-I):纠正对失眠的过度担忧,建立合理睡眠期望,这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首选非药物治疗方法。
4. 辅助疗法
饮食调整:睡前可饮用温牛奶、红枣汁,避免辛辣或高糖食物;饥饿时可少量低糖零食。
物理疗法:如经颅磁刺激、针灸或穴位贴敷,需在专业机构进行。
5. 药物与中医调理
短期药物: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右佐匹克隆、唑吡坦)或褪黑素,需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一般不超过3-6个月)。
中医辨证:根据体质使用中成药(如归脾液、枣仁安神胶囊)或配合针灸、按摩。
注意事项
记录睡眠日记:记录入睡时间、醒次等,帮助医生诊断。
避免过度运动:睡前3小时避免剧烈运动,白天适度锻炼可改善睡眠质量。
若长期失眠或伴随焦虑抑郁,建议及时就医,结合心理治疗或药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