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中确实记载了多种与失眠相关的理论和方剂,李时珍通过整理历代医家经验,对失眠(古称“不寐”“目不瞑”)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以下是《本草纲目》中关于失眠的核心内容:
1. 离魂病与安神方剂
离魂恶梦:记载了一种特殊失眠类型,患者自觉“身形分两人,并行并卧”,称为离魂病。治疗以朱砂(丹砂)为主药,配伍人参、茯苓浓煎服用,可镇惊安魂,使“假者化也”。此法源于道家理论,认为丹砂能辟恶安神,临床可内服或佩戴于发髻中。
肝虚离魂:另一则医案描述睡眠时“身外有身”的幻觉,因肝虚邪袭、魂不归舍所致。方用人参、龙齿、赤茯苓煎服,调朱砂末睡前饮用,连服三夜可愈。
2. 经典助眠药材与方剂
酸枣仁:被多次提及为“安五脏”的核心药材,尤其适用于肝血不足导致的凌晨易醒。常与知母、茯苓等配伍,如酸枣仁汤,可滋阴除烦、疏通气血。
茯苓:健脾化湿、宁心安神,常与朱砂、人参同用,增强镇静止梦效果。
灯心草:性微寒,可清心降火,制成枕头或煮水饮用,适用于心火旺盛型失眠。
3. 外治法与生活调养
佩戴法:将朱砂装入绛囊佩戴于发髻中,直接作用于头部以安神魂。
药枕法:用灯心草、炒热大豆等材料制成枕头,通过气味和温热效应助眠。
茶饮方:如麦冬、远志、五味子组合,可清心除烦,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
4. 与其他经典的关联
《本草纲目》部分内容参考了《黄帝内经》的“阴阳失调”理论,如卫气不入阴分导致“目不瞑”,并补充了具体药方。
李时珍还收录了张仲景的酸枣仁汤等经方,强调辨证施治,如血瘀、心肾不交等不同类型需用不同方剂。
综上,《本草纲目》对失眠的记载兼具理论与实践价值,既有单味药的灵活应用,也有复方的系统配伍,至今仍为中医治疗失眠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