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怎么来看待失眠

失眠治疗 2025-10-03 13:150治疗失眠www.shimianzheng.cn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经典,从阴阳平衡、脏腑功能、气血运行等多维度系统阐述了失眠的机理与调治方法。以下是其核心观点及对应调理建议:

一、失眠的本质:阴阳失衡

1. 阳不入阴

《黄帝内经》认为睡眠是“阳气入阴”的过程,若阳气过盛(如肝火亢奋)或阴液不足(如肾阴虚),会导致“阳不入阴”,表现为入睡困难、易醒等。调理需根据具体证型清热降火或滋阴养血。

2. 营卫失调

人体卫气(属阳)昼行于体表,夜应内归于阴。若卫气夜间仍滞留体表,则“目不瞑”(失眠)。常见于作息紊乱或外邪干扰营卫运行。

二、脏腑关联:心肝脾肾是关键

1. 肝血不足

“人卧则血归于肝”,肝藏魂,肝血虚则魂不守舍,表现为多梦易醒(尤其凌晨1-3点)。可通过按揉脚趾甲、饮用酸枣仁粥引血归肝。

2. 脾胃失和

“胃不和则卧不安”,饮食不节或脾虚导致气血生化不足,心神失养。建议晚餐清淡,按摩腹部或艾灸中脘穴。

3. 心肾不交

心火亢盛、肾水不足时,虚火扰神,常见于更年期或长期熬夜者。可艾灸涌泉穴、食用黑豆滋肾阴。

三、调理方法:综合干预

1. 起居有常

强调“子时(23:00-1:00)前入睡”,此时阴气最盛,利于养阴。午间小憩30分钟可助阴阳交接。

2. 情志调摄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情绪压力易致肝郁气滞,需疏解压力,避免睡前思虑过度。

3. 食疗与外治

  • 小米粥百合枣仁汤养心安神;
  • 泡脚(加艾叶)引火下行,配合按摩神门穴宁心安神。
  • 四、经典方剂:半夏秫米汤

    《黄帝内经》记载的“失眠第一方”,以半夏化痰降逆、秫米(黄小米)和胃安神,适用于痰湿中阻型失眠。

    综上,《黄帝内经》将失眠视为身体失衡的信号,需从生活方式、情志、饮食等多方面协同调理,而非单纯依赖药物。若症状顽固,建议结合中医辨证施治。

    上一篇:搜索失眠一首夜夜夜漫长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6-2025 www.shimianzheng.cn 失眠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