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失眠后不宜刻意早睡
偶尔失眠时,提前上床反而可能加重入睡困难。睡眠具有生物节律性,强行改变作息(如过早躺床)会打乱生物钟,形成“躺床越久-睡眠质量越差”的恶性循环。
医学建议保持原有作息时间,避免因失眠而刻意延长卧床时间。例如,平时23点睡觉的人,失眠后仍应接近原时间上床,而非提前到21点。
2. 科学调整睡眠习惯的方法
固定作息:每天同一时间上床和起床(包括周末),逐步调整生物钟至理想时间(如冬季22点睡、夏季23点前睡)。
减少卧床清醒时间:若躺床20分钟未入睡,应离开床进行放松活动(如阅读、听轻音乐),待有睡意再返回。
避免刺激行为: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设备、咖啡因和剧烈运动,改用泡脚(40℃左右温水15分钟)、喝温牛奶(含色氨酸助眠)或冥想放松。
3. 短期助眠技巧
环境优化:保持卧室黑暗(遮光窗帘)、安静(白噪音机)和凉爽(18-22℃),选择支撑性好的枕头。
身心放松:尝试“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或渐进式肌肉放松(从脚趾到头部逐步放松)。
中医方法:按揉足底涌泉穴、睡前摇脚促进气血下行,或手抚肚脐(神阙穴)帮助心神安定。
4. 何时需要就医?
若失眠每周≥3次且持续1个月以上,或伴随情绪低落、日间功能下降,建议咨询医生。可能需要认知行为疗法(CBT-I)或短期药物(如佐匹克隆,需遵医嘱)。
失眠后“早点睡”并非正确策略,科学调整作息和睡眠习惯更重要。优先通过非药物方式改善睡眠质量,长期失眠需专业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