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的急救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听到关于孩子溺水的不幸消息。每当有人溺水并被及时救上岸时,如果没有采取恰当的急救措施,仍然有可能导致悲剧发生。掌握溺水的急救方法至关重要,它可能在危难时刻挽救一条生命。
溺水是由于大量水液进入肺部,导致人体缺氧的危急病症。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游泳场所、海边、江河、湖泊、池塘等水域。当溺水者被救上岸后,首先应当清除其口鼻中的杂物,确保呼吸道畅通。然后,需要迅速倾出呼吸道内的积水。
具体的急救措施包括:让溺水者头朝下,清除其口中的杂物,再用手掌迅速击打其肩后背部,以保证呼吸道畅通;接着将溺水者俯卧在抢救者的肩部,来回跑动以倾出呼吸道内的积水。在进行这些操作的要注意避免让溺水者的头部朝上,以防止更多的水被吸入肺部。
完成倾水操作后,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将溺水者仰面放在地上,捏住其鼻孔,进行嘴对嘴吹气。同时观察溺水者的胸部是否有起伏,如果有,说明呼吸道已经畅通。然后尽可能快地做六次呼吸,之后每分钟进行十二次呼吸,直到溺水者恢复正常呼吸。
如果溺水者有微弱的心跳,可以用手指或手掌按压其胸部进行心脏起搏。这一系列的动作需要连贯迅速,每秒钟一次。
除了上述基本的急救措施外,还需要了解溺水的概念及过程。被水淹没导致原发性呼吸系统损伤的过程即为溺水。其过程大致分为屏气期、喉痉挛期、水入呼吸道期和心脏骤停。对于溺水救援,要确保施救者的安全,并尽量利用绳索、救生设施进行岸上救援。水中救援需要专门训练,因为会游泳并不等于会水中救援。
当溺水者被救上岸后,根据其状态采取不同的急救措施。如果溺水者清醒并有呼吸脉搏,应呼叫急救人员并等待救援;如果昏迷但有呼吸脉搏,应清理口鼻异物,稳定侧卧位,并密切观察其呼吸脉搏情况;如果无呼吸但有脉搏,需开放气道并进行人工呼吸;如果既无呼吸也无脉搏,则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溺水心脏骤停的情况,应采用A-B-C的急救顺序。因为溺水的根本机制是缺氧,因此首先要进行人工呼吸以提供充足的氧合。而对于院外心脏骤停的人群,多数是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的心脏骤停,此时维持血液循环和大脑血供是首要目标,因此采用C-A-B的急救顺序。对于溺水者复苏而言,人工呼吸是关键所在。的循证医学推荐先进行多次人工呼吸再进行胸外按压等措施。至于控水法这种古老的急救措施早已被现代心肺复苏技术所摒弃。指南明确指出没有证据表明水能成为阻塞气道的异物不需要浪费时间使用腹部或胸部冲击法来控水。这些现代急救理念和技术的更新都是为了更好地应对溺水等紧急情况提高救治成功率。通过了解溺水的损害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对于清醒的溺水者或那些虽然昏迷但呼吸和脉搏仍然存在的人来说,他们的肺部并未吸入大量水或仅吸入极少量水。对于这些溺水者而言,实施控水措施完全没有必要。
所谓的控水过程往往会促使胃内食物和水的排出,这个过程不仅可能增加误吸的风险,而且实际上没有任何益处。对于那些遭遇溺水心脏骤停的情况,控水只会延误心肺复苏的宝贵时间。而这种延误不仅同样增加了误吸的风险,更可能导致死亡率的上升。
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的控水方法,这些方法主要只能控制胃内的食物和水,而对于肺部内的水分却几乎无法排出。相反地,在心肺复苏的过程中,肺内的水分会被有效吸收进入循环系统,这反而有助于改善肺的氧合能力。任何形式的控水法都是过时的、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我们应该摒弃这种陈旧的观念和方法,转而寻求更为科学有效的救援方式。在面临溺水紧急情况时,我们应该立即启动心肺复苏等紧急救援措施,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这样的救援措施更为合理且实际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