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调节神经递质(西药为主)
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劳拉西泮):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作用,降低神经元兴奋性,从而产生镇静、催眠效果。但长期使用可能产生依赖性和宿醉效应。
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右佐匹克隆、唑吡坦):同样作用于GABA受体,但选择性更高,副作用较小,适合短期失眠治疗。
食欲素受体拮抗剂(如莱博雷生、达利雷生):2025年国内新获批的药物,通过阻断促觉醒信号(食欲素)帮助自然入睡,成瘾性低且停药后不易反弹。
2. 调节睡眠节律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如阿戈美拉汀):模拟天然褪黑素作用,适用于昼夜节律紊乱型失眠,如倒时差或轮班工作人群。
3. 改善情绪与气血(中药为主)
疏肝解郁类(如解郁安神颗粒、逍遥散衍生方):针对肝郁气滞型失眠,通过调和情志、缓解焦虑改善睡眠。
补血养心类(如归芍地黄丸、柏子养心丸):适用于肝血不足或心气虚寒导致的失眠多梦,通过补益气血安神。
中草药配方(如酸枣仁、百合、合欢皮):单味或复方使用,具有镇静安神、滋阴补肾等作用。
4. 辅助调节植物神经功能
谷维素:通过调节植物神经紊乱缓解更年期或焦虑相关的失眠,但效果较温和。
注意事项
个体差异:失眠原因多样(如焦虑、抑郁、器质性疾病),需根据病因选择药物。例如,抗抑郁药(如曲唑酮)可用于抑郁伴发的失眠。
用药原则:西药需严格遵医嘱,避免长期使用;中药需辨证施治,部分中成药(如朱砂安神丸)含重金属,不宜久服。
- 综合治疗:药物应与认知行为疗法(CBT-I)、作息调整等结合,尤其是慢性失眠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