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药主要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来改善睡眠,其作用机制因药物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原理:
1. 增强GABA抑制作用
苯二氮类药物(如艾司唑仑、劳拉西泮)通过激活γ-氨基丁酸(GABA)受体,增强这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作用,降低神经元兴奋性,从而产生镇静、催眠效果。
非苯二氮类药物(如唑吡坦、佐匹克隆)选择性作用于GABA受体的特定亚型,起效更快且副作用较少。
2. 调节其他神经递质
5-羟色胺(5-HT):部分药物(如曲唑酮)通过增加5-HT的抑制效应改善睡眠。
褪黑素: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如雷美尔通)模拟人体自然褪黑素分泌,调整昼夜节律,适用于节律紊乱型失眠。
组胺/去甲肾上腺素: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通过阻断组胺受体产生镇静作用;部分抗抑郁药(如米氮平)则通过阻断去甲肾上腺素受体改善睡眠。
3. 缩短入睡时间与延长睡眠时长
药物可减少睡眠诱导期(从清醒到入睡的时间),并延长睡眠阶段,减少夜间觉醒次数。
4. 抗焦虑与情绪调节
部分失眠药(如奥沙西泮)兼具抗焦虑作用,通过缓解紧张情绪间接改善睡眠。
注意事项
依赖性风险:长期使用苯二氮类药物可能导致依赖或耐药性。
个体化用药:需根据失眠类型(入睡困难、早醒等)选择短效、中效或长效药物。
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调整剂量或突然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