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治疗
1. 认知行为疗法(CBT-I)
通过纠正对睡眠的错误认知(如“必须睡足8小时”)和减少强迫行为,逐步改善睡眠质量。暴露与反应预防(ERP)技术可帮助患者适应焦虑情境并阻断强迫行为。
睡眠限制和刺激控制:固定起床/入睡时间,减少卧床清醒时间,避免白天补觉。
2. 放松训练
正念呼吸(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或渐进式肌肉放松(从脚趾到头部逐步放松肌肉)可降低焦虑水平。
二、药物治疗
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1. 抗抑郁药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Is):如氟西汀(20-80mg/天)、舍曲林(50-300mg/天),可调节神经递质功能。
2.
短期使用非苯二氮类药物(如唑吡坦、佐匹克隆3.75-7.5mg/晚)或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减少依赖性风险。
三、生活习惯调整
1. 睡眠环境优化
保持卧室安静、黑暗(18-22℃),睡前1小时避免电子设备蓝光。
2. 规律作息
固定作息时间(如23:00-7:00),避免午睡过长或睡前摄入咖啡因/酒精。
3. 适度运动
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如瑜伽、散步),但避免睡前3小时剧烈活动。
四、其他辅助疗法
中医调理:针灸或酸枣仁汤等中药可能辅助安神。
光照治疗:调节生物钟,适用于睡眠节律紊乱者。
若症状严重或持续,建议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联合物理治疗(如经颅磁刺激)或手术干预。治疗期间记录睡眠日记有助于跟踪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