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与行为调整
1. 认知行为疗法(CBT)
通过记录情绪日记识别负面思维,用积极替代想法缓解焦虑。例如,将"我永远睡不着"改为"偶尔失眠是正常的,我可以慢慢调整"。
睡前进行渐进式肌肉放松:从脚趾到头部逐步收紧再放松肌肉,每次持续10秒。
2. 睡眠习惯优化
固定作息时间,即使周末也保持相同起床时间,帮助重置生物钟。
床仅用于睡眠,避免在床上玩手机或工作,建立"床=睡眠"的条件反射。
二、生活方式改善
1. 环境与饮食
卧室温度控制在18-22℃,使用遮光窗帘和耳塞减少干扰。睡前1小时避免蓝光(如手机、电脑)。
晚餐选择小米粥、香蕉等富含色氨酸的食物,避免咖啡因、酒精及辛辣食物。
2. 日间活动
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瑜伽),但避免睡前3小时剧烈运动。
白天避免午睡超过30分钟,防止影响夜间睡眠驱动力。
三、辅助疗法
1. 自然疗法
早晨接受10-30分钟阳光照射,调节褪黑素分泌。
睡前泡脚(40℃温水,15分钟)或听白噪音(如雨声)促进放松。
2. 压力管理
正念冥想:专注呼吸,每次10分钟,减少睡前反复思考。
社交支持:与信任的人倾诉烦恼,分担情绪压力。
注意事项
若自我调节2-4周仍无改善,或出现自杀念头,需立即就医。
避免擅自使用,部分抗抑郁药(如曲唑酮)需医生指导使用。
通过多维度调整,多数轻度症状可逐步缓解。建议每周记录睡眠日记(包括入睡时间、醒次数、情绪状态),便于追踪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