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同日对比照
乐山大佛水位变迁与景观对比
一、水位变迁纪实
回首至2020年8月18日,那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受罕见特大洪水影响,岷江水势汹涌,水位暴涨。令人瞩目的是,乐山大佛脚趾被淹,这一场景被广大网友记录并分享,称之为“大佛洗脚”。当日的水位海拔高度高达364.73米,青衣江的洪峰流量更是创下历史记录。
仅仅两年后的2022年8月18日,景象迥异。由于持续的高温干旱,乐山大佛所处的水位降至海拔354.20米,与两年前的同期相比,水位低下了惊人的10.53米。佛脚平台露出了十余米高的基岩,与往年同期正常水位相比也偏低1.69米。这一巨大的变化令人震惊。
二、景观对比
洪水期的震撼画面(2020年):大佛脚趾被淹,三江汇流处的波涛汹涌澎湃,这一画面充满了震撼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干旱期的独特景观(2022年):江水退去后,佛脚平台完全裸露出来,崖壁和基岩清晰可见。这样的景象在平时是很少见的,如今却得以展现,让人们有机会一览大佛的全貌。
三、历史背景解读
乐山大佛,这座通高71米(另有测量数据为61.78米)的雄伟佛像,自唐代始建以来,就屹立在三江汇流之处。其历史多次因水位变化而受到关注。此次对比照片凸显了气候变化对文物周边环境的影响。如最近这次四川旱情严重导致的异常水位下降。
四、其他时期对比
除了这些显著的变化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历史照片展示了乐山大佛在不同时期的面貌。晚清至民国时期的照片,显示大佛曾被植被覆盖,面部模糊。经过多次修缮后,才呈现出现今的样貌。大佛的夜间与白天景观也有所不同。夜晚,灯光修饰下的大佛更显柔和,与白天的庄严感形成鲜明的反差。想要进一步了解大佛的保护现状和历史变迁,建议查阅相关的保护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