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 中国退休年龄偏低
国际视野下的退休年龄比较
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的数据中可见,全球多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这在他们的退休政策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37个成员国中,已经有22个国家将法定退休年龄提高至65岁以上,冰岛、挪威和以色列更是将退休年龄延长至67岁。这些国家都面临着相似的挑战,那就是如何平衡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与逐渐减少的劳动力资源。
亚洲的邻国日本和韩国,近期也相继调整了退休政策,顺应了全球延迟退休的趋势。相较之下,中国的现行退休政策标准(男性60岁,女性50-55岁)显然低于国际标准。这一政策调整的脚步显得尤为迫切。
人口结构的变化为我们提供了直接的视角。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已从建国初期的40岁跃升至如今的78.62岁。与此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21.7%,显示出老龄化趋势的严重性。缴费人口与领取养老金人口的比例仅为2.3:1,远低于国际安全线4:1,养老金体系的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
在人力资源利用方面,随着高学历人群平均工作年限的缩短(新增劳动力中接受高等教育者超过50%,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7年),高校、医院等高学历密集行业的人力资源浪费现象尤为突出。这不仅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加剧了社会对于如何有效利用老年人口的焦虑。
面对养老金体系的压力,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我国计划在2025年起实施渐进式的延迟退休策略,男性退休年龄逐步延长至63岁,女职工则分为两类延迟至55岁或58岁。弹性退休制度的推行也将给予劳动者在基准年龄前后5年内自主选择的权利。这一系列的调整不仅是为了与国际接轨,更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确保养老金体系可持续性的必要策略。这一改革步伐的坚定推进,充分体现出国家对于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深刻认识与坚决应对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