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活习惯调整
1. 规律作息
固定起床与入睡时间(误差不超过30分钟),避免白天补觉超过30分钟。
睡前2小时避免剧烈运动、高强度脑力活动及电子设备蓝光刺激。
2. 饮食优化
晚餐清淡,避免咖啡因、酒精及辛辣食物;可适量摄入小米、香蕉、温牛奶等富含色氨酸的食物。
睡前3小时完成进食,避免消化负担影响睡眠。
二、心理与行为干预
1. 认知行为疗法(CBT-I)
通过睡眠日记记录睡眠模式,纠正不良睡眠信念,结合放松训练(如腹式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缓解焦虑。
2. 环境优化
保持卧室温度18-22℃,使用遮光窗帘,选择适宜床垫和枕头,减少噪音干扰。
三、药物治疗(需医生指导)
1. 短期药物
非苯二氮卓类(如右佐匹克隆、唑吡坦)或褪黑素受体激动剂(雷美替胺)改善入睡困难。
2. 中药调理
心脾两虚型可用归脾汤,肝郁化火型适用丹栀逍遥散;酸枣仁、柏子仁等中药亦有安神作用。
四、物理与中医疗法
1. 物理治疗
经颅磁刺激、光照疗法调节生物钟;生物反馈疗法缓解神经紧张。
2. 中医外治
针灸取神门、三阴交等穴位;推拿或足浴配合草药(如夜交藤)促进放松。
五、辅助措施
运动:日间适度有氧运动(如瑜伽、散步),避免睡前3小时剧烈活动。
药膳食疗:酸枣仁百合粥、莲子茯苓糕等可辅助安神。
若长期未改善,建议尽早就医排查焦虑抑郁、睡眠呼吸暂停等潜在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