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药物疗法(优先推荐)
1. 生活习惯调整
保持规律作息,固定入睡时间(成年人建议7-9小时睡眠),避免熬夜或周末补觉。
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电子产品,减少蓝光对褪黑素分泌的干扰。
睡前避免剧烈运动、饮酒、咖啡或浓茶,可饮用温牛奶或红枣汁助眠。
2. 身心放松技巧
腹式呼吸法:双手叠放腹部,默念数数帮助入眠,同时有瘦腹效果。
松弛疗法:通过瑜伽、冥想、听舒缓音乐或想象放松场景缓解焦虑。
热水泡脚(可加中药)至微微出汗,促进血液循环。
3. 环境优化
保持卧室黑暗(18-22℃)、安静,使用遮光窗帘和舒适寝具。
白天多晒太阳,增加户外活动如散步、跑步,调节生物钟。
二、药物与专业治疗
1. 短期药物干预
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唑吡坦、右佐匹克隆)对睡眠周期影响较小,适合顽固性失眠。
合并焦虑抑郁者可联用抗抑郁药(如舍曲林、米氮平),需医生指导。
2. 物理与中医疗法
经颅磁刺激等物理治疗可调节脑功能。
中医辨证施治:针灸(如阴跷脉穴位)、中药(如酸枣仁汤、归脾汤)或穴位贴敷。
三、针对性解决方案
心理因素主导:通过心理咨询减轻压力,避免"过度担心失眠"的恶性循环。
脾胃/肝郁问题:中医建议用归脾丸敷脐或保和丸调理。
老年人/碎片化睡眠:白天限制午休时间,加强社交活动改善昼夜节律。
若上述方法无效,建议尽早就医排查原发病因(如植物神经紊乱、慢性疼痛等)。多数情况下,结合行为调整与适度医疗干预可获得显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