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物治疗选择
1. 处方类药物
苯二氮受体激动剂(BZRAs):如唑吡坦(Zolpidem),适用于短期失眠,但需注意依赖风险。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如雷美替胺(Rozerem),通过调节生物钟改善睡眠,适合昼夜节律紊乱者。
食欲素受体拮抗剂:如苏沃雷生(Suvorexant),通过抑制觉醒通路促进入睡,副作用较少。
新型药物地达西尼(Dimdazenil):部分激动GABA受体,依赖风险低且保留日间功能,适用于短期失眠。
2. 非处方药(OTC)
褪黑素:常见品牌如Natrol速溶片、GNC胶囊,适合调整时差或轻度失眠,建议从低剂量(1-3毫克)开始。
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ZZZQuil)或Unisom,有较强镇静作用,但可能引起次日嗜睡。
3. 其他临床常用但未获FDA批准的药物
抗抑郁药(如曲唑酮、多塞平)或抗精神病药(如喹硫平),因镇静作用被超适应症使用。
二、非药物治疗进展
1. 数字化认知行为疗法(dCBT-I)
通过手机应用提供失眠干预,改善睡眠习惯且无药物副作用。
2. 神经调控技术
经颅磁刺激(rTMS):精准调节脑区活动,临床显示单疗程有效率达72%,无创且效果持久。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通过电流调节大脑兴奋性,尚处研究阶段但潜力显著。
3. 天然补充剂与生活方式调整
含GABA、缬草提取物的产品(如“乐麦梦”)可能改善睡眠质量,但需注意成分安全性。
避免酒精、咖啡因,建立规律作息。
三、注意事项
药物选择需个体化:孕妇、青少年及特定疾病患者(如自身免疫疾病)应避免褪黑素。
长期失眠建议就医:顽固性失眠可能需结合多导睡眠监测制定方案。
以上信息综合了美国主流治疗方案和研究进展,具体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