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药物疗法(首选)
1. 认知行为调整
建立规律作息,固定上床和起床时间,避免白天补觉过长(建议午睡不超过30分钟)。
睡前避免剧烈运动、使用电子设备(如手机),可改为阅读或听轻音乐。
通过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冥想)缓解焦虑,想象舒适场景(如海边、阳光)帮助入眠。
2. 环境优化
调节卧室光线、温度(18-22℃)和湿度,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
使用遮光窗帘减少光线干扰,保持安静。
3. 生活习惯改善
睡前泡脚(水温不宜过高,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可加入艾叶、桂皮等药材促进血液循环。
避免摄入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可饮用温牛奶或百合酸枣仁茶。
二、中医调理
1. 穴位按摩
按压神门穴(手腕横纹处)、劳宫穴(手掌心)或涌泉穴(足底)以安神助眠。
梳头或轻敲头皮促进头部血液循环。
2. 中药方剂
肝血不足者可用酸枣仁、丹参、五味子补血安神。
压力大导致的失眠可尝试百合、合欢皮、枸杞等配伍的代茶饮。
三、药物与专业治疗
1. 短期药物
褪黑素适用于生物钟紊乱者,苯二氮类药物(如艾司唑仑)可短期缓解急性失眠,但需遵医嘱避免依赖。
焦虑型失眠可考虑坦度螺酮等抗焦虑药物。
2. 专业干预
长期失眠建议结合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或物理治疗(如经颅磁刺激)。
若伴随抑郁等精神障碍,需联合抗抑郁药物(如米氮平)。
注意事项
失眠可能与躯体疾病(如心血管问题)或心理压力相关,需先排查原发病。
避免自行长期用药,尤其是老年人需警惕药物副作用。
以上方法可根据个体差异组合尝试,若持续无效建议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