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怎么样「中国政法大学怎么样」
国内政法大学法学学科崭露头角,QS榜单引发热议
随着2022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的揭晓,国内某政法大学的法学学科以微弱的分数差距紧跟清华北大,位列第三,此消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在去年的排名中,该政法大学还仅仅是第八名。这一变化无疑给人们的固有认知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说到法学学科的评估,大家普遍认可的莫过于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法学学科评估排名。至今,这一评估已进行了四轮,第五轮的评估结果即将在2022年与公众见面。在此之前,第四轮法学学科评估结果被广泛用于衡量国内各院校的法学实力。
而在QS的榜单上,我们看到了与传统认知不同的画面。清华北大超越了常年占据国内法学学科评估排名前两位的某些高校,复旦则凭借“B+”的学科评估等级跻身前五。而像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校也凭借实力进入了QS的前300名单。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在学科评估中表现优秀的传统政法院校,如吉林大学、中山大学等,未能保持其在QS榜单上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在国内法学领域享有盛誉的高校,如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在QS榜单上并未显现其身影。相反,一些综合性院校凭借其在法学领域的独特优势和国际影响力的积累,受到了QS榜单的青睐。例如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大学,它们在QS世界排名中的表现令人瞩目。
那么,这份榜单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呢?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由英国国际教育市场咨询公司Quacquarelli Symonds(简称“QS”)发布,其评价体系涵盖了学术声誉、雇主声誉、研究引文率、H指数以及国际研究网络等多个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国际研究网络指标在今年的评价中首次被纳入。
这一排名的特点在于其国际化的视角。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国际研究网络等指标都被纳入评价体系,使得这一排名更加注重高校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这也解释了为何一些综合性大学在国际影响力方面表现优秀,能够在QS榜单上脱颖而出。
对于华东政法大学等院校来说,虽然其在法学领域的学科实力毋庸置疑,但在国际影响力方面仍需加强。经费不足等问题可能限制了这些学校在国际化进程中的步伐,但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其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仍需加强。这也为这些学校提供了一个方向,即未来应加强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自身的国际影响力。推动学科国际化发展,是院校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关键路径。用人单位的需求多样,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可需要长期的努力与耕耘。在学术层面,院校通过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提升全球影响力,以期获得更高的评价。高质量的国际期刊论文发表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国内,CLSCI期刊、CSSCI期刊等考核标准备受关注。为了扩大国际影响力,部分院校开始将目光转向国外的SSCI等刊物。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在国内C刊发表文章的困境,还可以提高院校在全球法学界的知名度。以中国政法大学为例,其在2021年度全校教师得到的境外期刊论文成果认定共达112篇,显示出该校在国际期刊发文方面的显著成果。
在QS世界排名中,中国政法大学表现突出。除了重视国际期刊发文,该校在国际科研建设、人才国际交流等方面也投入了大量努力。《中国政法大学十四五发展规划》指出,该校在“十三五”期间,国际交流合作稳步拓展,“战略伙伴工程”含括的世界知名大学、机构总数增幅50%。
“留学海外工程”实现学生派出人数年均增幅118%,学生国际交流项目增幅92%。教师境外研修交流人数年均增幅57%,“国际组织实习项目”派出人数居全国前列。这些都显示出中国政法大学在推进高水平国际合作交流方面的决心与行动。
从QS排名指标数据来看,法大在2020年到2022年间,雇主声誉评分从49.3飙升至79.4,显示出该校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方面的显著成果。而论文篇均引用率及学术声誉则是稳步上升,H指数保持不变。对于其他排名有所下滑的院校,主要原因是“雇主声誉”分数下降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QS榜单与我们固有的认知有时会有所出入,这是因为国内学科评估的指标体系与QS不同。在第四轮法学学科评估中,评分由四大一级指标构成,包括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这些指标的权重并非固定,而是由学科专家提出建议,平均值为最终的权重。
在此背景下,中国政法大学凭借其国际化的战略视野和扎实的学术实力,不仅在QS世界排名中取得了显著进步,也在国内学科评估中展现了其独特的优势。未来,学校将继续推进国内国际双向驱动多维合作、提升来华留学工作水平、强化外事管理等路径,以加快实现高水平国际合作交流。QS榜单与教育部学科评估排名,两者皆为评估高校法学实力的工具,无分高下,皆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它们如同一面镜子,反映出各高校的法学风采,为学子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参考。但排名终究是表面的,真正的学习质量和学科实力,需要深入了解和实际体验。
出国留学、境外就业,QS榜单无疑是我们的重要指南。这份榜单的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都有所体现,特别是在国际舞台上,其权威性被广大海外HR所认可。学子们在选择留学攻读普通法时,QS法学榜单无疑是他们的首要参考。
当我们着眼于国内升学与就业市场,教育部学科评估排名的参考价值则更为显著。法学的土壤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地域性特色,国外的榜单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参考,但国内市场更看重本土的评估结果。教育部与高校共同推动的学科评估,已经深入人心,评估等级高的院校在国内学界和就业市场上都享有盛誉。
QS榜单的另一面,则是其国际化的视角和社会化的评价标准的体现。每一项指标的评定都与国际趋势紧密相连,依托客观数据的还结合了学界同行和市场雇主的主观反馈。这让我们看到了国内院校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以及他们为扩大国际影响力所付出的努力。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法学学科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学者在全球法学界的身影逐渐增多,中国法律人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我们不必过于在意QS榜单的排名,而应该重视榜单所揭示的问题和短板。如何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让中国的法学声音在世界上更加响亮,这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21世纪的主旋律,中国智慧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推广我们的学术成果,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
无论是QS榜单还是教育部的学科评估排名,都是帮助我们了解高校法学实力的重要工具。在不同的需求和背景下,我们应该灵活运用,既要看到表面的排名,更要深入了解学科的实际实力和特点。希望本文能对大家在选校、择业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