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题目模拟语文「成人高考题目模拟数学
第I卷(选择题,共40分)
一、语言运用小测试(共24分,每小题4分)
第1题:在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与众不同的一组是
A组:调和、协调、调教师、调遣、调味。(答案:A组)
这些词语中的“调”字,读音各异,展现出语言的丰富性。
第2题: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是
学校的通知说,新生应在本月20日前报到。这句话简洁明了,没有多余的修饰和歧义。(答案:D)
第3题:关于“浅尝”、“粗知”,培根的解释是浏览式的阅读,知其中梗概,这叫摘读;对于部分书籍,只要读其中一部分。至于深入钻研,仔细揣摩,培根强调对于少数好书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这种阅读方法既突出重点,又不忽视一般,既顾及广博,又聚焦于专精,对于喜欢阅读的人来说,不是很有启发吗?
(答案:A)
第4题:在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重大的科研成果,这离不开几代科技工作者的忘我工作和殚精竭虑。博物馆里的石刻作品生动逼真,美轮美奂。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消费欲的增长,原本滞销的彩电成了热销商品。美国国务卿的中东之行并未解决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依然紧张。(答案:C)其中“炙手可热”的使用不恰当,它用来形容人权势大或事物备受关注,而不是商品热销。
第5题:在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可以用括号内的词语替换的一句是
A.偶然(偶尔)发现的这粒扣子为侦破工作提供了线索。替换后句子意思不变。(答案:A)
B.由于过度紧张(过度),他在比赛中失利了。这里的“紧张”与“过度”可以互换使用。(答案:B)替换后基本保持原意。
C.类似的事情不止一次地发生(不只),难道不该引起警惕吗?这里的“不止”与“不只”不能替换使用。(答案:C)
D.班长与团支书一起核计(合计)着春游的事儿。这里的“合计”与“核计”意思相近,可以替换使用。(答案:D)
总体来说,这些替换不会改变句子的基本意思。但在使用时还需要根据语境进行辨别。
二、文学之独特魅力与困境
文学,这朵瑰丽的艺术之花,以其独有的风情和美感,独立于众多艺术形式之中。与哲学相比,文学除了拥有社会批判的功能外,更在字里行间洋溢着诗情画意,给人以美好的欣赏体验。成功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时,更能触动人的心弦,引发遐想、冲动和震撼。在近现代文艺作品中,《简爱》和《音乐之声》便是充分展示文学美感的典范之作,它们散发着不朽的魅力。
《简爱》虽无惊心动魄的情节和惊艳的演员,但却蕴含着与众不同的情结和高贵典雅的气质。它像一杯陈年美酒,给人一种虽难以名状却令人回味无穷的美感。影片中的主题曲,简单的几个音节,似乎涵盖了全世界的深沉、执著和激情。而《音乐之声》虽风格迥异,以喜剧夸张色彩展现浪漫主义,但在美感的调动上与《简爱》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部作品以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活态度,完美结合了艺术浪漫主义、合理性、幽默感和严肃的精神,热情歌颂生活的美和人类道德的伟大,堪称世界电影百花园中的精品。
在欧美高度发达的商品社会,这样的经典之作已经难得一见。人们的欣赏情调和能力趋向于简单化刺激,经典作品的美感在“杯水主义”和“快餐文化”的流行氛围中,很容易被附庸风雅和仓促吞枣式的欣赏所侵蚀。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在万人乐队的演奏下,其美感被破坏殆尽,而听众却沉浸在简单的热闹之中。
当前的中国文学也缺乏那种值得咀嚼、耐人寻味的作品,而欣赏群亦缺乏深入品味的时间与心境。文学美感的短缺可能与哲学素养的不足有关。在文学评论中尤为明显,一些故作高深的新鲜辞令令人费解,实际上是作者思维概括力和阐发力不足的表现。只有深入浅出能力不足的人,才需要靠“造词”来吓唬民众,这只能进一步丧失文学的美感。
无论受到多少客观因素的影响,文学美感的滑坡仍应归咎于文学的自我不足。我们期待更多的文学作品能够展现出深沉的美学魅力,唤醒人们对美的追求与欣赏能力。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中继续绽放其独特的魅力与光彩。今日社会文明开放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相较以往有了显著进步,生活的情趣与美感犹如春日的繁花绽放。对于缺乏竞争力而又好高骛远、不思进取的人来说,世界的美好似乎难以感知。实际上,文学应当担负起社会批判与美感培育的双重功能。
在当前的文学环境中,以《简爱》和《音乐之声》为代表的作品充分展示了文学的美感,它们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内涵,让读者领略到生活的美好。这些作品不仅提升了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唤醒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当今社会,一些人的欣赏情调和欣赏能力却显得简单庸俗,他们追求刺激,对“杯水主义”、“快餐文化”情有独钟。这种现象反映了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对精神文化的忽视,对思考和内涵的追求缺失。在文学作品中,一些看似深奥、令人费解的新鲜辞令,实际上是作者为了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激发其想象力而采用的手法。若作者的思维概括力和阐发力不足,或者表达过于晦涩难懂,就会导致作品失去吸引力。
文学美感的滑坡,主要应归咎于文学创作本身的不争气。尽管现今的创作环境比以往更为优越,但文学美感未能得到有效提升,这只能说明问题出在创作者身上。创作者应担负起责任,以优秀的作品来提升社会的审美水平。
在文言文阅读中,《君子之学必好问》一文强调“君子之学必好问”,指出学与问相辅相成。文章通过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阐述了向不同人提问的重要性。向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提问,可以破除疑问;向不如自己的人提问,可以寻求收获;向与自己相当的人提问,可以共同切磋琢磨。这就强调了“问”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再来看陆游的《关山月》,这首诗以“月”为线索,贯穿全诗。诗人通过描述将军、壮士、遗民三个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军临边不战,壮士空守边疆,遗民忍死望恢复,这种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当时局势的深深忧虑和对恢复中原的渴望。
无论是文言文阅读还是诗歌鉴赏,都需要我们深入理解文本,挖掘其中的深层含义。文学创作者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以优秀的作品来引导社会风气,提升人们的审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