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学教务系统(集美大学新教务系统)
【文学教育纵横谈】
作者:李雪(集美大学教务处处长、师范学院教授)
编者按:
教育,其本质在于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我们所期望的,是每一位步入社会的公民,在掌握基本技能的拥有崇高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观念、优雅的审美品位以及高尚的精神追求。为此,教育需向内看,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生命状态以及心灵世界,锻造健康、美丽、高贵的灵魂。而文学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拥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为深入文学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本版特开辟“文学教育纵横谈”栏目,以系列文章的形式,拓宽文学教育新空间的可能性。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教育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不可忽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指出,“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思想、认识、情感和想象等方面的自由。”优秀的教育,如同一把砺剑,不断淬炼人的思想与认识,引导他们向更高的境界攀升。
“文学即人学”,这一观念已得到广泛共识。优秀的文学作品,深切关怀人的生存状态与生命价值。文学经典如明灯,照亮我们身处的世界,深入人性的肌理,以其优美的表达、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的胸怀,撞击着读者的心灵,激起跨越时空的回响。
在现代化进程中,教育逐渐受到功利化和实用化思想的影响,文学教育的地位被弱化,制约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常态发展。教育理念过于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了意义和价值的追问。从基础教育到大学教育,教学目标似乎更多地围绕考试和就业,导致学生学习变得机械而缺乏真正的热情。爱因斯坦曾言:“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其协调与平衡的作用,它注重培养艺术品位、审美品格和人文情怀,丰富学生的个性追求,使他们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更为清晰的认知。
在当下时代,大众消费文化的兴起使纯文学受到冲击,文学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图像化的阅读方式逐渐取代传统的文字阅读,文学经典更多地通过改编的漫画、电视剧、电影等方式传播。虽然这促进了文学的大众化,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随意篡改、戏说的作品泛滥。这种转变加速了理性文化向快感文化的转变,消解了文字自身的。
文学阅读关乎生活体验与心灵享受,是“无用之大用”。它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心灵的滋养。在图像时代,我们更应重视文学教育的价值,引导学生回归文字本身,品味文字的魅力,感受文学的力量。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每一位学子在文学的世界中感受到生命的丰富与美好,让文学教育成为他们人生旅程中的一道亮丽风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图像和影像以其直观性的魅力,迅速填平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鸿沟,迎合了全民化、大众化的审美眼光。这也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文学作品的和韵味,加剧了文学的审美边缘化。
在高校教育中,文学类课程时常因为被认为对就业无用而被边缘化,仅仅被设置为公共选修课程,甚至被泛化取消。文学阅读并非无用,它关乎生活体验与心灵享受,是一种“无用之大用”。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学阅读的价值,让他们充分感受文学的魅力,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品味能力。
人的心智成长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过程,理智、审美和的有机结合对个体生命至关重要。文学在这一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缺乏有机的组合和相互的支持与影响,可能会导致人们陷入无趣状态,容易在茫然无序的状态下丧失判断力。科学有效的文学教育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有力的价值判断,信守人性的美好,让生命变得智慧而博大。
好的文学作品如同微雨、山峰、海洋,给人以清新、壮丽、广阔的感受。科学有效的文学教育更是让人拥有更远大的生命追求。人文素养的培育需要教师在文学教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教师不仅要教授文学理论和史实,更要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通过文学丰富精神世界、提升自我。
文学教育课程开设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在文学阅读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同样重要。教师的分析不能取代学生的实践,而应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营造文学教育的氛围,并拓展学生思维。
文学教育也是德育和美育的重要途径。人文素养与德育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都属于文学教育的范畴。在文学教育过程中,应遵循德育原则,充分挖掘文学作品的德育因子,将人文素养的培养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应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当中。
好的文学作品能够给人以无尽的启示和享受,而科学有效的文学教育更是让人受益终生。在育人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文学的德育和美育功能,帮助学生建立有力的价值判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人性。希望大家能更加认识到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共同为传承和发扬优秀文化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