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医理论,失眠可分为五种主要类型,每种类型的表现形式和成因有所不同。以下是详细的分类及症状描述:
1. 肝郁气滞型
表现:入睡困难,躺在床上思绪纷乱,像"放电影"一样反复回想烦心事,伴有胸闷、爱生闷气。中医认为肝气不舒如同"河道堵塞",影响心神安定。
伴随症状:情绪抑郁、胁肋胀痛,白天易疲劳。
2. 脾胃失和型
表现:入睡后易醒,睡眠浅,或时醒时睡,常因脾胃功能失调导致。可能出现口淡黏腻、大便不成形等症状。
伴随症状:腹胀、消化不良,中医称"胃不和则卧不安"。
3. 心肝火旺型
表现:整夜难眠或烦躁易醒,感觉"心里有一团火",伴有口干口苦、目赤耳鸣。多见于长期熬夜或情绪急躁者。
伴随症状:易怒、便秘、舌红苔黄,属肝火扰心。
4. 气血不足/心脾两虚型
表现:睡眠浅、多梦易醒,醒后难再入睡,记忆力减退。因气血亏虚无法滋养心神,常见于过度思虑或体质虚弱者。
伴随症状:面色苍白、心悸健忘、食欲不振。
5. 肾阴亏虚型(心肾不交)
表现:睡不沉、似睡非睡,或早醒(如凌晨3-4点醒),伴有腰膝酸软、盗汗。因肾阴不足导致虚火上炎,心神不宁。
伴随症状:头晕耳鸣、手足心热,多见于长期劳累或年老体弱者。
其他补充说明
混合型:临床常见多种类型交织,如肝郁化火兼脾胃不和,需结合具体症状辨证。
西医分类:医学上还分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易醒)、早醒三类,与中医分型有交叉。
若症状持续超过一个月且影响白天状态,建议就医调理。中医治疗需根据类型选择疏肝、健脾、清火、补肾等不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