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药新用,助力控制细菌感染
攻克手术后的细菌感染难题:南京团队创新纳米药物策略
手术后,人体容易出现慢性感染,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伤口更易感染。如何有效控制细菌,防止其引发感染复发和长期慢性感染,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难题。最近,南京邮电大学的汪联辉教授和宇文力辉副教授团队与多位学者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策略:通过降低感染部位的氧气含量,调控细菌代谢,激活药物以消除细菌感染。
这些学者研究发现,当细菌聚集形成生物膜时,其内部的细菌会对抗菌药产生独特的防御功能,使得普通抗生素无法发挥作用。生物膜中的深层顽固性细菌是导致手术后感染复发以及长期慢性感染的主要原因。比如,痘痘复发和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难以愈合,都是这些顽固性细菌在作祟。
针对这一情况,研究团队在针对甲硝唑的研究中发现了新的突破点。他们发现,光动力治疗由于消耗氧气,能抑制细菌的代谢,使得深层的顽固性细菌对甲硝唑更敏感。在此基础上,团队创新地构建了一种由透明质酸、光敏剂二氢卟吩和甲硝唑组成的纳米试剂,用于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感染。
这种纳米试剂能在生物膜中酶的作用下降解,释放出的二氢卟吩和甲硝唑能协同杀菌。在光照下,二氢卟吩能将氧气转化为活性氧,杀死生物膜表层的活性菌,并加剧生物膜的缺氧状态。它还能诱导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硝基还原酶,将甲硝唑转化为杀菌活性的咪唑片段,从而高效清除生物膜内部细菌,并抑制生物膜的再生长。
值得一提的是,二氢卟吩已被用于肿瘤治疗,甲硝唑也是常用药,而纳米材料透明质酸具有靶向药物释放性能,使治疗更安全、精准。这种“旧药新用”的纳米药物模式可能会比研发新药更快投入临床应用。这一突破性的研究为控制手术后感染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望为未来的医疗实践带来革命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