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真身全露出
乐山大佛“真身全露出”事件解读
乐山大佛景区近日成为关注的焦点,一场关于“大佛真身全露出”的议论在网络上持续发酵。针对外界的关切与误解,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迅速作出回应。
关于“真身全露出”的说法,管委会明确表示这一描述并不准确。实际上,乐山大佛从佛头至佛脚的整体通高始终约为60米,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大佛的主体部分都是可见的。即使在2020年罕见的特大洪水时期,水位也仅至大佛脚趾,其身体部分始终完全露出。
一些报道中的混淆,文史研究者给出了澄清。他们指出,所谓的“真身”,指的是人工雕凿的佛像本体。近期由于水位下降,大佛基座下方的天然岩体裸露更多,但这并不属于大佛的“真身”范畴。
进一步这一现象的成因,2022年8月,受持续高温干旱的影响,乐山大佛所处的三江汇流处的水位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这一年的水位成为近五年来的最低水平,甚至在冬季枯水期之外,也使得基座岩体的显露面积增大,给人一种“全貌更完整”的视觉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误解的产生并非毫无缘由。在2020年洪水期间,水位曾淹没至大佛脚趾。而到了2022年同期,水位下降至一个新的低点,使得基座区域的变化对比明显。部分媒体在报道时,误将岩体裸露的情况解读为“真身首次全露”。
浙江大学的一位专家对此强调,乐山大佛的本体从未长期被水浸泡。实际上,受到影响的只是基座平台在极端天气下的短暂水位变化。
“乐山大佛真身全露出”的说法是对当前水文现象的误解。实际上,显露更多的是大佛基座的岩体,而佛像的主体部分始终清晰可见。这一事件反映了公众对文物保护与自然环境的关注,但在描述这一现象时,应以科学的态度进行表述,避免误导公众。背后所蕴含的是对自然力量与文化遗产的深厚情感与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