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疾病管理
1. 血压控制
按时服用降压药(如硝苯地平缓释片、厄贝沙坦片等),避免夜间血压波动影响睡眠。
监测睡前和凌晨血压,调整用药时间以减少夜尿或头晕等症状。
2. 血糖调节
通过降糖药(如二甲双胍、胰岛素)稳定血糖,避免夜间低血糖或高血糖导致的失眠。
晚餐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全麦面包),避免睡前血糖波动。
二、生活方式调整
1. 睡眠环境优化
保持卧室安静、遮光,温度控制在18-22℃,使用支撑性枕头。
睡前1小时避免电子设备,可听轻音乐或阅读放松。
2. 饮食与运动
晚餐清淡易消化(如小米粥、南瓜粥),避免咖啡因和酒精。
白天适度运动(散步、太极拳),但睡前3小时避免剧烈活动。
3. 心理调节
通过冥想、深呼吸缓解焦虑,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
参加社交活动减少孤独感,保持情绪稳定。
三、药物辅助治疗
1. 助眠药物选择
短期可遵医嘱使用褪黑素或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唑吡坦),避免依赖。
中药辅助(如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适合长期调理。
2. 并发症处理
若合并神经病变,可补充甲钴胺、维生素B族营养神经。
疼痛症状可使用加巴喷丁等药物缓解。
四、中医调理建议
针灸或按摩太冲穴、涌泉穴以安神助眠。
足浴加入夜交藤、合欢皮等药材,水温40℃左右促进血液循环。
注意事项
避免自行调整降压/降糖药剂量,定期复查血压、血糖。
若失眠持续或加重,需就医排查并发症(如脑供血不足、神经衰弱)。
以上方法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综合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