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放弃承诺不先使用
美国总统拜登近期调整了美国的核威慑政策,这一转变放弃了他2020年竞选时的承诺,即“不首先使用”。这一消息在世界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以下是对这一事件的关键信息进行梳理。
一、政策转变的核心内容
拜登的《核态势评估报告》并没有采纳在竞选时提出的“唯一目的”原则,即仅在威慑或报复核攻击时才会使用。相反,新政策保留了美国在“极端情况”下首先使用的权利,这种“极端情况”包括应对常规部队的入侵或者生化武器攻击。这一转变标志着拜登未能兑现其竞选承诺。
二、转变的原因分析
1. 盟友压力: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北约国家担忧政策调整会削弱对俄罗斯的威慑力,因此他们可能对美国施加了压力。
2. 战略考量:美国的一些盟友,如日本,曾明确反对“不首先使用”的政策,担心这会刺激对手并引发核扩散的风险。
3. 国内阻力:美国的军事专家认为,美国的核政策具有延续性,总统不能单方面改变既定的战略框架。
三、国际反应
中国的外交部对此举进行了批评,认为这破坏了全球战略稳定。有观点指出日本支持这一政策暴露了其“无核化”主张的双重标准。令人瞩目的是,有近700名美国科学家曾联名呼吁拜登削减核武库并宣布“不首先使用”政策,但未获采纳。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中国仍是唯一坚持“不首先使用”承诺的国家。
四、历史背景
这一政策调整并不是突然出现的。早在奥巴马时期,就曾考虑过类似的政策调整,但最终因盟友的反对而放弃。值得注意的是,拜登在2021年的G7峰会上已经公开违背了其竞选承诺。尽管美国在2025年3月宣布销毁12万枚核弹头,但由于某些问题,如美国对售问题,中方叫停了相关的军控谈判。
这一政策调整显示出美国在核战略上的考量更倾向于维持现有的威慑体系,而非推动核裁军进程。虽然美国试图在全球舞台上维持其地位和影响力,但这种政策调整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其责任和信誉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