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失眠的主要原因
昼夜节律紊乱:空间站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宇航员每天经历16次日出日落,频繁的光照变化会干扰褪黑素分泌,导致生物钟失调。
失重环境的影响:微重力状态下,体液向头部聚集可能引发鼻塞、头痛,且缺乏“躺下”的体感,身体难以放松。宇航员需用束缚装置固定睡袋,否则会漂浮移动,影响睡眠连续性。
噪音干扰:舱内设备运转(如通风系统)产生约65分贝的噪音,需依赖耳塞或降噪技术缓解。
心理压力:长期封闭环境、任务压力及思乡情绪可能引发焦虑,进一步导致入睡困难。
2. 失眠的具体表现
入睡困难:卧床后30分钟至1小时无法入睡。
睡眠碎片化:多数宇航员睡眠断断续续,平均每1-2小时醒来一次。
早醒:比计划醒觉时间提前30分钟以上且无法再次入睡。
3. 应对措施
作息管理:严格按地球时间安排“6+1”工作制(每周6天工作,1天休息),晚上10:30熄灯,通过规律作息稳定生物钟。
睡眠辅助工具:使用遮光眼罩模拟黑夜,耳塞降低噪音,特制睡袋固定身体以模拟地面睡眠压力。
环境优化:天和核心舱睡眠区设舷窗供观赏太空景观,问天实验舱则通过“航天调音师”降低设备噪音。
心理支持:定期与地面家人视频通话,休息日使用虚拟现实设备放松。
4. 个体差异与适应过程
初期适应期(约3-4天):刚进入太空时因兴奋或不适难以入眠,后期逐渐改善。
睡眠时间差异:尽管规定每天8小时,实际睡眠时长因人而异,部分宇航员仅能睡5小时左右。
综上,太空失眠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手段已得到部分缓解。若想进一步了解宇航员的生活细节,可参考相关视频或图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