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识别焦虑源(第1-3天)
建议他用笔记本记录睡前反复出现的担忧,区分「真实问题」和「过度想象」
示例:如果是工作压力,具体写下「明天汇报PPT的哪一页可能被质疑」而非模糊的「我肯定要搞砸了」
2. 建立睡眠条件反射(持续2周)
设计「睡眠启动程序」:每天睡前按固定顺序完成3件小事(如:喝温水→听同一首纯音乐→做2分钟深呼吸)
注意:避免在床上玩手机/工作,强化「床=睡眠」的认知
3. 焦虑转化训练(晚间进行)
把焦虑具象化:想象把烦恼写成纸条,锁进抽屉,明早再处理
实施「15分钟法则」:允许自己焦虑15分钟,时间到立即切换放松活动(如拼图/涂色)
4. 生理调节方案
下午4点后戒断咖啡因,尝试含γ-氨基丁酸(GABA)的食品(如发酵食品)
简易运动:睡前2小时做10分钟靠墙静蹲(缓解肌肉紧张又不兴奋神经)
5. 认知重构技巧
引导他反问:「这个担忧3年后还重要吗?」「最坏结果发生的实际概率是多少?」
建议把失眠看作「额外的自我对话时间」而非健康威胁,减少对失眠的焦虑
6. 应急方案
若躺床30分钟未入睡,立即起床到昏暗环境做单调活动(如整理袜子),直到困意明显
准备「助眠工具包」:耳塞、遮光眼罩、薄荷味鼻通(通过嗅觉刺激转移注意力)
需要特别注意:持续失眠超过1个月或伴随心悸/持续情绪低落时,建议陪同到睡眠专科就诊,短期可考虑认知行为疗法(CBT-I)等专业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