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功夫茶 功夫茶的介绍
功夫茶:古典茶艺的细致演绎
何为功夫茶?它并非一种茶叶的名称,而是一种独特的泡茶技艺。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潮汕地区及福建漳州、泉州一带尤为盛行。这是一种对泡茶沏泡学问与品饮功夫的极致追求。苏辙曾作诗赞美:“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一、功夫茶之定义
功夫茶,是汉族民间传统的品茶风尚,其烹饪之法源于陆羽的《茶经》。它不仅仅是一种茶饮,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每一道工序都需精心操作,故称为“功夫茶”。此道茶艺,不仅是泡茶需要技巧,品饮同样需要耐心与细致。
二、功夫茶的茶具与配件
提及功夫茶的道具,不得不提及紫砂壶,产于江苏宜兴,具有吸香性和透气性。使用越久的紫砂壶,泡制的茶汤越香。还有闻香杯、品茗杯、茶荷、茶道组等。茶道组包括茶针、茶斗、茶勺、茶匙、茶夹等,各自有特定的功能。比如茶针用于疏通壶嘴,茶斗便于盛茶,茶勺用于拨取茶叶等。
三、功夫茶之功效
品尝功夫茶,不仅可以清利头目,消除暑湿,还能利尿清热,明目醒脑。对于热性疾病、头目昏花之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品茗功夫茶的过程中,还能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四、如何泡制功夫茶
泡制功夫茶并非简单的热水泡茶,其中有许多细致的步骤。浸泡时可用盖碗推动茶叶使其散开,也可用紫砂壶热水温壶将茶味逼出。出茶时,先倒入茶海再倒入饮杯,动作需自然舒适。置茶后先用沸水注入茶具,不仅能清洁茶具,还能提高温度使茶叶充分展现色、香、味。
功夫茶是一种对茶的极致追求与热爱。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生活的哲学。在繁忙的生活中,不妨静下心来,品味这一杯充满故事的功夫茶,感受其中的韵味与生活的美好。在品味茶韵时,有时可能需要茶漏来帮忙置茶。轻轻用手拍壶,让茶叶均匀分布,为后续的冲泡打下良好的基础。
茶叶,作为大自然的恩赐,如同艺术品般需要精心呵护。第一步的洗茶显得尤为重要。注入清泉般的纯净水,瞬间将茶叶唤醒,再迅速倒出,这是为了清洗茶叶表面的尘埃和杂质,更是为了激发茶叶内在的活力。
谈到冲泡乌龙茶的技艺,人们总会想到那句俗语:“水乃茶之母,器乃茶之父”。选用宜兴的紫砂壶和景德镇的小瓷杯,是品味功夫茶的绝佳选择。而水源的选择更是关键,最好的莫过于纯净的山泉水,其次是矿泉水。自来水因其处理工艺,往往无法展现出茶叶的最佳风味。
在泡茶的过程中,壶型的选择、茶叶的投放量、水温的掌握都至关重要。根据人数的多少挑选适宜的壶型,投放的茶叶量也要根据壶的容量来决定。对于乌龙茶的冲泡,因其特殊的芳香物质需要在高温下才能完全释放,所以必须使用沸水进行冲泡。每次冲泡的时间需要根据个人口味和茶叶的种类来决定。乌龙茶的独特之处在于,即使经过多次冲泡,仍然余香犹存。
泡制乌龙茶的步骤繁复而富有仪式感。“乌龙入宫”、“洗茶”、“冲泡”、“春风拂面”、“封壶”、“分杯”等每一步都需要精心操作。这一过程不仅是对茶叶的尊重,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茶香四溢,品茗时,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感受到的不仅是茶的味道,更是生活的韵味。
说到功夫茶,不得不提其起源。宋代开始,这种品茶的艺术在潮汕地区得到了深入的传承和发展。煮茶不仅讲究水、火,更讲究冲工的技艺。寻找活水、活火是煮茶的关键。而冲泡乌龙茶的技艺更是需要高度的技巧和经验的积累。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的风俗之一,家家户户都有一套功夫茶具。即使移居他乡或海外,这一风俗仍然被保留下来。可以说,只要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功夫茶的影子。功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尝可能会觉得苦涩,但习惯后则会觉得其他茶都无法与之相比。品工夫茶多采用乌龙茶,如岭头单丛、白叶单丛和凤凰单丛等。这些半发酵的乌龙茶正是冲泡功夫茶的最佳选择。
在茶香四溢中,我们品味着生活的韵味,感受着大自然的恩赐。每一滴茶水都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和文化底蕴,让我们在品茶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宁静。潮州之岭头单丛茶与白叶单丛茶,皆源于潮州市饶平县岭头村,其茶汤金黄明亮,如蜜色油润,散发着浓郁的蜜香。素有“白叶仙子”之美誉,历来是外交部及钓鱼台国宾馆招待贵宾的专用茶,亦是潮汕工夫茶之瑰宝。
谈及凤凰单丛茶,产自潮州凤凰山区,其茶汤色泽微褐,茶叶紧实厚重,耐冲泡,可冲泡约20次。风味多样,包括桂花、茉莉、蜂蜜等香调,为潮汕工夫茶的又一代表性茶饮。
潮汕工夫茶,乃中国茶文化的精髓之一,其冲泡技艺更是独具一格。从福建、潮汕到台湾,虽各有特色,但在冲泡方法上却有着共通之处。冲泡工夫茶,水分三等,讲究天水、地水、泉水的选用。其中,天水为上,指的是雪水、露水等。在古老的《红楼梦》中,曹雪芹曾描绘用梅花上的雪水泡茶,彰显出饮茶的极致之境。除了水质,冲茶的方法也极为关键,有“高冲低斟”之说。冲茶时,需沿茶壶口内缘冲入沸水,避免破坏茶叶的味道。而斟茶时,茶壶需靠近茶杯,以保持茶的温度并防止茶香过早挥发。
在品茶礼仪方面,潮汕工夫茶注重团结、友爱和谦让。茶具的摆放、茶水的冲泡、敬茶的顺序都有严格的规定。品茶时,先闻香,再看茶汤颜色,最后品味道。一杯茶需分三口品完,感受茶香从舌尖扩散至喉咙的美妙过程。
谈及工夫茶的冲泡方法,其独成一格。若烹茶无功夫,则不能称为工夫茶。冲泡工夫茶需注重火候,同时需有一套合格的茶具。紫砂茶壶为最优,扁圆鼓形,长嘴长柄,十分古雅。除此之外,还有精巧别致、洁白如玉的小茶杯、茶盘等。整套茶具本身就是艺术品,有的还嵌镶有精美的花纹图案。茶壶里的茶锈不可洗去,越多越珍贵,能保茶的韵味。
冲泡方法分为治器、侯汤、涤器、烫盏等多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其独特的技巧和讲究。比如侯汤环节就要注意火候的掌握和水的温度控制。烫盏环节则要注意烫盏的温度和时间以保证茶香充分散发。每一步都需要精心细致的操作和经验的积累。
解读功夫茶:从茶叶的细选到茶艺的精髓
在茶文化世界中,功夫茶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一种富有仪式感的艺术。它不仅仅是泡茶、品茶的过程,更是一种对茶叶精细挑选、烹煮、品鉴的技艺。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功夫茶的奇妙世界。
纳茶之初,茶叶被精心挑选并摆放。茶叶被倒在洁白的纸上,按照粗细分别置于罐底、滴嘴处和中层。这样做是为了使茶叶在冲泡时均匀散开,使茶香逐渐释放,避免过浓或过苦涩的味道。每一泡茶的茶叶量都要适中,以茶壶为准,过多则茶太浓,过少则味道不足。
候汤是关键的一步,正如苏东坡所言,“蟹眼已过鱼眼生”。此时的水温恰到好处,犹如活跃的鱼眼,微微有声。这种水温是冲泡茶叶的理想选择,能够让茶叶充分展开,释放出最佳的茶香。
到了冲茶的时刻,当水二沸,提铫冲茶。开水环壶口冲入,避免直冲壶心。这一步骤讲究的是“高冲低洒”,使茶叶在冲击下快速散发出香气。走七步再冲,是为了让开水稍微降温,避免破坏茶叶中的维他命C。
接下来的刮沫、淋罐、烫杯等步骤,都是为了让茶香更好地散发,让茶汤更加醇厚。每一步都需要精细的操作技巧和对时间的精准把握。
洒茶是最后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经过数次功夫,最后洒茶时要遵循“低、快、匀、尽”四字诀。低洒是为了保持茶香的浓郁,快是为了保持茶的温度,匀是确保每杯茶的浓度一致,尽是确保茶水完全倒入杯中,不留下余水。
至于“功夫茶”与“工夫茶”的区别,其实两者都体现了对茶的敬重和热爱。有人认为“工夫茶”指的是茶品,强调其制作工艺的繁琐和精细;而“功夫茶”则更侧重于茶艺,是一种品饮的方式,需要评鉴学问、品赏水平、沏泡程式和技艺。无论是哪种理解,都体现了茶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人们对茶的热爱。
功夫茶是一种独特的茶艺,从茶叶的精选、烹煮到品鉴,每一步都需要精细的操作和深厚的学问。在品尝功夫茶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品味到茶的醇厚和甘美,更能感受到一种宁静、平和的生活态度。宋代文豪苏辙曾作诗赞美闽中茶品,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但“功夫茶”这一名词的真正兴起,要追溯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在此之前,这一独特的饮茶艺术尚未被正式命名。
潮汕地区的茶人们则坚持认为他们独特的饮茶方式应被称为“工夫茶”。他们认为“工夫茶”的称呼最早见于清代俞蛟的《梦厂杂著》之《潮嘉风月记》。他们详细解释了“工”与“功”二字的区别,强调在潮汕地区,这两个字在发音上的不同。他们认为这一独特的茶文化是他们地区独有的,并希望能够为其正名。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工夫茶”和“功夫茶”在词义上的区别并没有那么严格。无论是在文学作品还是日常生活中,“工夫”和“功夫”往往可以互换使用,表示不同的概念。例如,“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里的“工夫”也可以说成“功夫”。
当我们深入“工夫茶”的真正含义时,其实它不仅仅是一种饮茶方式,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无论是潮汕地区还是其他地区,人们在品茶时都希望能将茶的精髓、韵味完全释放出来,这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功夫。这种“功夫”不仅仅是指制作茶的技艺,更是一种心境、一种态度、一种精神。
以祁门红茶为例,其制作过程十分复杂,包括初制和精制有十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有经验的老师傅会根据各种因素精确控制制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这种精湛的技艺和对细节的把控正是“工夫”的体现。将祁门红茶称为“功夫红茶”是再贴切不过了。
无论是“工夫茶”还是“功夫茶”,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否品出其中的韵味,能否在制作和品茶过程中体验到那份专注、那份心境。具备了这种专业“功夫”的人,才能做出最能体现“工夫”品质的茶,才能品出“工夫”的韵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必过于纠结这两个词的区别,因为它们都代表了一种对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
无论是“工夫茶”还是“功夫茶”,都是人们对茶的热爱和追求的表现。它们代表了一种心境、一种态度、一种精神。在繁忙的生活中,不妨静下心来,品味一下这种“功夫”,体验一下茶带来的宁静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