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颗粒剂不可能替代自煎中药的疗效
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中药配方颗粒(也称颗粒剂,台湾称之为科学中药)逐渐在中医院崭露头角,成为了一种方便患者的创新中药形式。这一变革不仅方便了患者,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药的应用和普及。在我们享受这种便捷的不禁要思考,传统中药的真正内涵究竟是什么?
中医的精髓在于整体观念,这不仅仅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上,更体现在医者与患者、医者与药物、医者与护理之间的紧密联系。在中医临床治疗的整个过程中,除了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诊断交流外,更重要的是饮片煎煮成汤剂的环节需要患者的参与。可以说,患者或家属参与煎药的精细程度和认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治疗效果的高低。自古代张仲景起,煎药和服药的方法就被明确记录在处方之下,详细叙述了煎煮的要求和汤剂的服用方法等。
对于中药的煎煮,方法多样且灵活多变。根据病情和药材特性选择适合的煎煮方法,是使药效发挥的关键。像先煎、后下、久煎、包煎等方法,在现代煎药机上很难完全实施。颗粒剂的冲泡也难以模拟高温煎煮时药物的相互作用。简单的每日两次服用量不仅不足以发挥药效,更可能造成服药量的不均衡。
在现代临床诊治中,遇到的疑难病例较多,病情复杂,往往需要综合多个经方、时方、验方的复方才能取得疗效。对于这类病情,颗粒剂简单的冲泡和少量服用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虽然煎药机代煎和颗粒剂冲服在携带和服用上确实方便了患者,促进了中药饮片的应用。但如果从治疗效果的角度出发,对于疑难病症和急危重症的患者来说,自煎中药仍然是最佳选择。在疾病稳定期或是外出旅行等特定情况下,选择代煎或配方颗粒也是可行的,但仅限于短期使用。
中药配方颗粒作为一种现代中药形式,确实为患者带来了便利。在追求便捷的我们也不应忘记传统中药的真正内涵和精髓。正确的煎煮方法以及患者的参与程度,都是决定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