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药物治疗(优先尝试)
1. 规律作息
固定睡眠时间(建议22:30-23:00入睡,6:00-7:00起床),避免赖床或补觉。
白天午休不超过30分钟,避免打乱生物钟。
2. 睡眠环境优化
保持卧室黑暗(遮光窗帘)、安静、温度适宜,可尝试薰衣草香薰助眠。
睡前1小时避免蓝光(手机、电脑),改用听轻音乐或泡脚放松。
3. 饮食与运动
睡前2小时禁咖啡、浓茶、酒精;可喝温牛奶或蜂蜜水。
白天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但睡前避免剧烈活动。
二、心理与行为疗法
1. 放松训练
通过深呼吸、冥想或肌肉放松缓解焦虑,想象宁静场景(如海滩)帮助入眠。
2. 认知调整
减少对睡眠时长的过度关注,重点在于醒后的精力恢复。
若卧床30分钟未入睡,建议起床活动至有困意再回床。
三、药物与中医调理(需医生指导)
1. 短期药物
褪黑素(调节生物钟,需黑暗环境服用)或中成药(如枣仁安神胶囊、百乐眠)。
严重失眠可短期使用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唑吡坦),但需防依赖。
2. 中医辨证
肝火旺可用泻肝安神丸,心气虚寒选柏子养心丸;痰热内扰则需黄连温胆汤。
四、特殊情况处理
若伴随焦虑/抑郁,需联合抗抑郁药(如舍曲林)治疗。
长期无效建议就医,排除躯体疾病或接受物理治疗(如经颅磁刺激)。
提示:个体差异大,建议逐步尝试上述方法并记录效果,必要时咨询专科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