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山泉被骂上热搜
在2024年2月,宗庆后的逝世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暴,将农夫山泉及其创始人钟卷入长达一年的争议漩涡。这场危机以一种多维且复杂的方式展现了舆论的演变过程。
一、舆论风暴的触发与演变
起源于自媒体的炒作。一些自媒体借宗庆后逝世制造对立,编造并散播诸如“钟未送花圈”“农夫山泉打压娃哈哈”的虚假信息。他们利用“忘恩负义”“农夫与蛇”等标签来煽动民粹情绪。在这种氛围下,部分网民甚至冲入农夫山泉直播间进行辱骂,导致该品牌的短期销量暴跌。
随着事态的发展,这场舆论危机逐渐升级并扩散。舆论焦点从商业竞争逐渐转向化攻击。有人宣称农夫山泉有外资背景,声称其“70%股东为美国公司”,并指责钟的儿子持有美国国籍。关于产品的谣言也开始四起,如“日本核废水灌装”“包装含媚日元素”等。还有关于道德层面的批判,比如对比甘肃地震捐赠时农夫山泉和娃哈哈的捐赠数额。
二、危机应对与市场影响
面对这场危机,钟在2024年3月通过发表声明试图澄清争议。他在《我与宗老二三事》等声明中强调了与宗庆后的亦师亦友关系,并披露了曾试图探望病重宗老的细节。舆论对他“避重就轻”的质疑仍然持续发酵。
这场危机对农夫山泉的业绩产生了显著影响。2024年包装水业务收入同比下降了21.3%,但茶饮料板块的营收却逆势增长至167亿元,支撑全年总营收实现了0.5%的微增。第三方检测数据显示,近万次送检未发现水质问题,工商部门零处罚记录,这些都为农夫山泉形成了客观上的反向背书。
三、舆论生态的深层映射
这场舆论危机揭示了民粹情绪的商业代价。网络暴力通过“外资标签”“道德绑架”等非理性批判,可以在短时间内对企业品牌造成破坏,导致市值蒸发和渠道瘫痪。
这场危机也暴露了行业竞争的异化现象。天然水与纯净水之争被重新炒作,甚至货架陈列规则等正常的商业行为也被曲解为“不正当竞争”。这种舆论导向客观上助推了饮料行业的非良性对立。
截至2025年3月的财报显示,农夫山泉通过产品矩阵调整实现了业务结构转型,茶饮占比超过50%。这表明舆情对农夫山泉的长期市场地位的影响已经显著弱化。这一成为研究中国企业危机管理和网络舆论治理的典型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场危机既是农夫山泉的一次挑战,也是其转型和成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