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防治走在癌症之前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恶性肿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提升了近10个百分点,这一显著进展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可。全国肿瘤登记项目现已覆盖99.8%的全国人口,展示了我国在癌症防治方面的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每年4月15日至21日,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活动如期举行,今年已迎来第29届。该活动旨在普及防治信息,介绍防治进展,并强调防治要点,努力推进癌症防控的全人群覆盖、全周期管理以及全社会参与。
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上,公布了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恶性肿瘤患者五年生存率从十年前的30.9%提升至40.5%。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癌症防治体系进一步完善,诊疗能力显著提升,总体癌症五年生存率不断提高。
我国近年来在癌症防治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方面,形成了由国家癌症中心牵头、省级癌症中心为骨干的全国癌症防治网络,广泛参与防治工作的还有癌症防治专业机构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另一方面,全国肿瘤登记项目点已覆盖2806个县区、14.07亿人口,肿瘤筛查和早诊早治累计为1.8亿人次提供了相关服务。优质医疗资源正在逐步实现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国家癌症医学中心和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正在稳步推进。
虽然癌症仍然是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但数据显示,全年新发癌症病例约为406万,癌谱结构呈现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癌谱共存的局面。根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要求,我们设定了到2030年总体癌症五年生存率不低于46.6%的目标。
预防是降低癌症发病率的关键。加强各类肿瘤发病风险的源头发现和早期控制已被广泛认同。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通过肺结节筛查管理远程会诊中心,医生们每周都为有需要的肺结节患者进行远程会诊。国家癌症中心党委书记张勇强调,部分慢性感染是刺激肿瘤发生的重要因素,及时采取措施对癌前病变进行规范化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癌症发生率。
在药物和治疗技术方面,我国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越来越多的抗肿瘤药物和治疗技术进入临床应用,为癌症的“慢病化”管理带来了新的希望。信达生物制药公司自主研发的PD-1药物信迪利单抗的长期随访数据展示了其在胃癌治疗中的显著效果,这款药物已纳入我国医保药物名单,极大提升了患者用药的可及性。
我国在癌症防治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需继续努力。我们期待着通过不断完善防治体系,加强全社会参与,控制癌症危险因素,强化早诊早治等手段,进一步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保障人民健康。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构建起有效的防护屏障,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国家新药(抗肿瘤)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徐兵河强调,研究者主导的临床研究在推动肿瘤治疗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样的研究不仅能更有效地优化现有的临床治疗手段,促进实验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临床治疗实践,还能为监管部门的药物审评提供重要参考。
在中医与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的道路上,我们不断开拓新的应用路径。特别是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这里的外敷、浸泡等特色中医疗法已成为肿瘤治疗的“得力助手”。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段萍表示,中医药在肿瘤的中西医结合防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们不仅能够增强治疗效果,更能够减轻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让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领导也强调了科技攻关的重要性。面对肿瘤防治领域的技术瓶颈问题,我们必须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加强科技创新,以期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也是对广大患者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表现。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期待在肿瘤的防治上取得更大的突破,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我们也期待着中西医结合在肿瘤治疗中的更大作为,共同为患者的健康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