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难回家:在小区门口全身被喷消毒液
近日,关于对人体喷洒消毒剂的争议引起了广泛关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在官方公众号中发出强烈呼吁:请不要对人体喷洒消毒剂和酒精!这一呼声的背后,隐藏着一段令人深感无奈的故事。
在一个宁静的傍晚,吴女士,一位医务工作者,结束了在中山医院一天的工作后返回家中。当她走到小区门口时,迎接她的是一场意料之外的消毒流程。小区的工作人员对她进行了全身消毒,甚至要求她用酒精湿巾擦拭头发,并强烈建议她更换口罩。尽管吴女士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医务工作者,这样的消毒方式仍然让她感到愤怒和无奈。她认为这种消毒方式不仅对防疫效果有限,更是对她的不尊重。
吴女士的遭遇并非个案。在疫情防控的紧要关头,类似的事件频繁发生,甚至有的小区对持有48小时核酸阴性检测报告的医护人员也进行严格的消杀,并要求其家人实施居家管控。这些举措无疑加剧了医护人员及其家人的心理压力,甚至影响到了他们的正常生活。
如今,上海的疫情防控已经进入“降新增、防反弹”的关键时期。一些小区过于紧张的防控措施引发了公众对医院的偏见。人们开始害怕就医,担心医院是风险的聚集地。这种恐慌情绪导致部分医护人员遭遇不公正的待遇和误解。
作为医生,吴女士强烈建议市民们,如果身体有不适,不要强行忍耐,而应该及时就医。她表示,医护人员和社区应该共同合作,科学防控疫情,而不是对医院存在过度的恐慌。医院每日都会进行严格的消毒,医护人员也会穿着防护服工作。他们同样是人母人父,非常清楚自我防护的重要性,绝不会拿生命开玩笑。
“我们不想因为感染而影响工作,我们也希望市民们能理解基层所面对的疫情防控压力。”吴女士坦言,“我们每天都在消杀,做核酸检测,不要因为觉得来医院很‘危险’,就耽误病情。有需要,一定要找医生。”
与此网友们也在复旦大学的推文下留言,强调科学消毒的重要性,避免过度消毒带来的对人体和环境的伤害。复旦大学的感染病科专家也呼吁社会各方重视科学消毒的重要性,强调人体消毒是没有必要的,且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
在这场疫情防控战中,我们应该明确一点:消毒剂应该对准病毒,而不是活生生的人。让我们共同努力,科学防控疫情,消除对医院的偏见,为那些需要就医的市民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服务。在抗疫战线上,广大医护人员是我们的守护神,他们不畏艰险,坚守一线,时刻为患者服务。我们应该向他们表达敬意和感激之情,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支持,而不是冷漠的消毒剂和隔阂的。
在国际护士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市委书记李强强调了对医务人员的尊重和关心,倡导全社会营造理解并支持医务人员的氛围。这不仅是对他们的肯定和鼓励,更是对他们坚守职责、守护生命的最大支持。而今日的世界家庭医生日,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家庭医生的重要性以及他们所承担的责任。
据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赵丹丹介绍,上海的6000余个家庭医生团队为850万居民提供签约服务。这些医生不仅是医疗战线的先锋,更是社区健康的守护者。从孕产期保健到安宁疗护,他们始终与社区相伴,共同抗击疫情,守护着每一个生命的健康和安全。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医护人员是我们的英雄。吴医生的话语透露出他们的心声:能够冲锋在一线,他们是自豪和骄傲的。但他们也希望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他们脱下白大褂后,也是普通人,有自己的亲人和家庭,有对生命的牵挂和担忧。
我们应该明白,面对疫情,我们的敌人是病毒,而不是在医院奔走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医护人员是我们的战友,是我们的亲人,是我们的朋友。让我们共同为他们鼓掌、加油,支持他们在抗疫一线的努力,直到我们取得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