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诗词佳句 端午节的诗词佳句含屈原
一、屈原与端午的诗词颂扬
屈原,这位楚国的大臣,以其高尚的品格和卓越的才华,被后世誉为“千古一人”。端午佳节,作为他的纪念,自古以来便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咏叹。
1. 文秀的《端午》诗,开篇便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诗人以反问的方式,巧妙地点明了端午节的起源与屈原的深厚联系。诗的后两句“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诗人借楚江的浩渺反衬屈原冤屈难消的悲愤之情。
2. 张耒的《和端午》,首句“竞渡深悲千载冤”,便展现了龙舟竞渡背后的深沉历史。诗人感叹屈原的忠魂一去不返,以“国亡身殒今何有”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关切。屈原的精神并未消失,只留下《离骚》在世间流传。
3. 文天祥的《端午即事》,虽然短小精悍,却饱含深情。诗人想要追随屈原,尽管身处遥远的湖南之地,依然心系这位伟大的诗人。
二、屈原名句的永恒魅力
屈原的诗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颂。如《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以及《渔父》中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些名句被后世广泛传诵,成为赞颂屈原民本思想和高洁品格的经典意象。
三、端午习俗中的情感寄托
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许多习俗中都融入了深深的情感。陆游的《乙卯重五诗》中,“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诗人通过包粽子、戴艾草等习俗,悄然表达对屈原的怀念之情。苏轼的《浣溪沙端午》中,“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则以女性的佩饰呼应了屈原的“香草美人”传统。
四、现代诗词中的精神传承
当代诗人骆泽荣在《端午节抒怀》一诗中写道:“谁见昏庸从义士,何闻无道纳忠良。”这是对屈原精神的一种现代诠释与思考。这些诗词不仅展现了端午节的民俗风情,更通过屈原这一形象,传递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求索精神。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都被屈原那高尚的品质和卓越才华所吸引,他的精神将永远照耀着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