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拟禁用华为等5家中企设备
近年来,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科技企业持续挥舞制裁大棒。从终端产品到产业链上游,其限制范围正不断延伸。以下是对此事件的关键信息梳理:
一、近期制裁措施动态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近期出台了更为严格的规则,禁止中国实验室参与美国电子产品的测试认证。这一举措试图在产业链上游的测试环节建立“技术标准壁垒”。此举之前,FCC已多次将华为、中兴等企业的电信设备拒之美国市场门外,并要求拆除现有设备,导致农村运营商面临巨额的更换成本。
美国国防部也于2025年3月生效的新规禁止合同方使用华为、海康威视、大华、海能达及中兴的产品。供应商需自行证明未使用上述企业设备,否则将失去合同资格。此类政策可追溯到2019年,当时美国已禁止联邦机构采购这五家中企的电信及监控设备。
二、制裁范围的扩展
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制裁不仅仅局限于产品,更是从技术标准上着手。FCC不仅禁止设备销售,还试图撤销已授权设备许可,并限制中国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话语权。美国在2024年出台的半导体、AI、量子领域对华投资禁令,试图切断技术输血渠道,实施全面的资本与技术封锁。
三、中国的回应与影响
针对这些制裁,中方企业坚决反驳,多次声明其产品不构成安全威胁,并指责美方滥用国家力量进行无理打压。这些制裁也对中国的产业链造成了冲击,使得一些企业面临高昂的设备替换成本和技术更新压力。
四、历史脉络
自2019年开始,美国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禁止联邦采购中企设备,拉开了制裁的序幕。到了2022-2023年,FCC更是将华为、中兴列为“国家安全威胁”,并启动逃避制裁调查。而在最近的2024-2025年,美国的限制范围更是扩展至测试认证、供应链及高科技投资领域。
美方的行为被中方视为“经济霸凌”,中方外交部多次敦促美方停止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并强调将坚决维护中企的合法权益。这一场科技领域的博弈,不仅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更关乎全球科技产业的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