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患者的睡眠节律 失眠的发病机制
睡眠节律与失眠
睡眠节律是人体内在的生物钟系统,调节着睡眠-觉醒周期。对于失眠患者而言,这一节律往往出现紊乱,主要表现为:
1. 昼夜节律失调:失眠患者常出现晚上睡不着或早醒,白天则感到困倦想睡。这种节律紊乱会导致患者需要睡觉时无法入睡,有时持续到凌晨2-4点才能入睡,但入睡后又容易早醒。
2. 褪黑素分泌异常:褪黑素是调节睡眠的重要激素,其分泌在23点至凌晨3点达到高峰。失眠患者的褪黑素分泌可能受到干扰,特别是睡前暴露于强光(如手机屏幕)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加剧失眠。
3. 睡眠周期紊乱:正常睡眠由入睡期、浅睡期、熟睡期和快速眼动期(REM)组成,一个完整周期约90-100分钟。失眠患者往往难以进入深睡眠阶段(N3期),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失眠的发病机制
失眠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方面的因素:
神经生物学机制
1. 神经递质失衡: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的异常会影响睡眠与觉醒的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特定部位的失调会导致睡眠中枢功能紊乱。
2.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长期失眠会导致前额叶皮层功能减退,同时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增加多种慢性病风险。
心理社会因素
1. 情绪与压力:忧愁、暴怒、悲伤等极端情绪会使脏腑功能失调,扰动心神导致失眠。工作或学习压力也是导致失眠的重要因素。
2. 焦虑与抑郁:失眠与焦虑症、抑郁症的共病率高达50%,形成恶性循环。
中医理论解释
中医将失眠称为"不寐",认为其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
1. 肝火扰心:肝火旺盛会扰动心神,导致失眠。
2. 心脾两虚:气血虚弱,心神失养,造成夜不能寐。
3. 心肾不交:心火旺而肾水不足,心肾不能相交。
4. 痰热扰心:痰和热互结上扰心神。
5. 心胆气虚:多疑惊惧,扰动心神。
失眠的类型与表现
根据临床表现,失眠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入睡困难型:躺在床上超过30分钟仍无法入睡,这是最常见的失眠症状。
2. 睡眠维持障碍型:夜间频繁醒来(超过2次),且醒后难以再次入睡。
3. 早醒型:比预期时间早醒30分钟以上,且无法再次入睡。
4. 睡眠质量下降型:虽然睡眠时间足够,但醒后仍感困倦,精力未恢复。
长期失眠会导致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如烦躁、易怒或情绪低落),并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痴呆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