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长期大量饮酒易患糖尿病
近日,我国医学界的一项大型流行病调查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这项研究由山东省立医院的赵家军教授和高聆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完成,并在权威学术期刊《中国药理学报》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研究结果显示,长期饮酒的人群存在胰岛素敏感性显著降低的现象,糖耐量异常的发病率也显著增高。这一发现充分证明了饮酒是Ⅱ型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这一结论是基于课题组长期以来的研究,他们发现长期饮酒可以诱发包括骨骼肌、肝脏等在内的多种胰岛素靶器官的胰岛素抵抗,同时还可以直接损害胰岛β细胞的胰岛素合成和释放能力。
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而且也在糖尿病研究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赵家军教授表示,他们的研究结论已在国际专业性学术会议上多次介绍,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目前,这一研究成果已被国外同行引用超过百次,并于2009年荣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这一新发现的临床意义非常重大。赵家军教授指出,这一成果为临床预防饮酒相关的糖尿病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干预手段,即采用AMPK激活策略。目前,临床可行的激活体内AMPK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期运动,另一种是服用二甲双胍。虽然目前的研究还在基础研究层面,运动和二甲双胍对饮酒相关的糖尿病保护效应还需要更多的临床证据支持,但是这一成果为未来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糖尿病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达到3亿左右,而中国也将有0万至6000万患者。环境因素特别是饮食方式和结构的改变是导致目前Ⅱ型糖尿病患病人数增长的重要原因。不良饮食习惯,如高脂饮食和过量饮酒,是引发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赵家军教授和高聆教授带领的课题组通过动物实验和研究,进一步揭示了饮酒对糖尿病的影响。这一研究成果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糖尿病的成因,为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临床医生和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加科学和有效的干预手段,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这一成果的取得,标志着我国在糖尿病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