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调整作息与睡眠环境
固定作息时间:每天同一时间上床和起床,即使周末也尽量保持一致,帮助稳定生物钟。成人建议睡眠时长7-8小时,最佳入睡时间为晚上10:30-11点。
优化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昏暗、温度适宜,使用舒适的床垫和枕头。睡前避免强光(如手机屏幕蓝光),可尝试遮光窗帘或眼罩。
2. 行为与心理调节
放松活动:睡前1-2小时进行深呼吸、瑜伽、温水泡脚或听轻音乐,缓解焦虑。
避免过度关注失眠:频繁看时间或强迫自己入睡会增加压力,建议转移注意力,如阅读轻松书籍。
限制午睡:白天避免长时间午睡(超过30分钟),以免影响夜间睡眠。
3. 饮食与运动
避免刺激性物质:中午12点后不喝咖啡、茶或酒精,晚餐清淡,避免辛辣油腻食物。
助眠饮食:睡前可喝温牛奶或桂圆百合枣茶(桂圆肉10颗、大枣5颗、百合15g煎煮),适合心脾两虚型失眠。
规律运动:白天适度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可促进睡眠,但避免睡前3小时剧烈运动。
4. 中医调理与药物辅助
中医分型治疗:失眠可能与心肾不交、肝郁火旺等有关,需辨证施治。例如,心肾不交可尝试滋阴降火的中成药(如归脾液)。
短期药物辅助:严重失眠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如佐匹克隆)或中成药(如早肾安神口服液),减少依赖风险。
5. 专业干预
若失眠持续两周以上且伴随情绪低落,可能需心理或药物干预。认知行为疗法(CBT-I)和抗焦虑药物(如米氮平)对合并抑郁的失眠有效。
提示:失眠成因复杂,建议记录睡眠日记,帮助医生精准诊断。避免自行长期服用,优先尝试非药物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