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倒闭2021
绿地集团:一场债务危机与经营困境的剖析
截至2025年5月,虽然绿地集团尚未走到生命的尽头,但其近年来所遭受的债务危机和经营困境却引人深思。这场危机具体表现如下:
一、2021年债务问题初现
早在2021年,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收紧及房地产行业的整体下行,绿地集团的资金链压力便初现端倪。当年的营收虽然仍高达5448亿元,但净利润率却只有3.3%,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反映出其盈利能力的大幅下滑。集团在全国多个项目,如成都GIC项目,出现了停工迹象,交付延误问题也逐渐暴露。
二、2022年债务正式暴雷
2022年6月,绿地控股公开宣布未能按期兑付5亿美元债券,成为首家债务违约的千亿级国资房企。其总负债已高达1.3万亿元,信用评级也被下调至B-级。财务数据显示,绿地地产销售额排名也从行业前五滑落至前十之外。
三、持续的经营困境(2023-2025年)
这段时间内,绿地集团的经营困境持续加深。项目停工与交付危机日益严重,例如菏泽花都绿地项目因资金断裂于2023年4月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商品房和回迁楼大面积停工。成都GIC项目也自2022年6月全面停工,仅完成主体结构40%,工地一片荒凉。
为筹措资金,绿地集团不得不大规模出售资产,包括南京第一高楼等核心资产,并减少超高层建筑等激进扩张项目。即使如此,绿地集团的行业地位仍持续下滑,已退出房企第一梯队,市场竞争力显著减弱。目前,绿地集团主要通过“保交楼”来维持基础运营。
四、危机根源分析
绿地集团的这场危机并非偶然,其根源在于多方面的因素。其激进扩张战略,过度依赖“摩天大楼”模式获取土地,导致现金流压力巨大。以基建、商办为主的产品结构使得资金周转率低,抗风险能力弱。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收紧以及疫情的冲击,无疑加速了资金链的断裂。
绿地集团的债务危机和经营困境是其战略决策、市场环境和行业形势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绿地集团如何调整战略、改善经营状况、度过危机,将成为其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