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初次性行为平均年龄15.9岁 青少年性早熟怎么办
在持续一年的追踪调查后,国家卫生计生委于5月13日发布了《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以下简称“报告”)。这份报告是我国主导的全国性家庭追踪调查的成果,其中一项引人关注的数据显示,青少年初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为15.9岁。针对这一情况,专家建议将生殖健康教育从已婚人群扩展到青少年。
这份报告揭示了青少年性观念的开放与性安全知识的不足之间的鲜明对比。随着人流低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青少年性行为的普遍性和开放的性观念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据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调查报告显示,约有60%的未婚青少年对婚前性行为持比较宽容的态度,而22.4%的青少年曾有性行为。甚至在广东省的一项调查中,有48%的大学生赞成恋人间发生婚前性行为。
北京某高校艺术专业的王宇同学透露,每逢双休日、黄金周和寒暑假,学校周边的旅馆总是顾客爆满,其中不少是男生与女友开房间。他甚至提到,宿舍中一半以上的男生都会在假日与女友发生关系。这种性行为的普及和开放的性观念,并不意味着青少年已经掌握了足够的性安全知识。
报告显示,仅有4.4%的未婚青少年具备正确的生殖健康知识。在有性行为的青少年中,超过半数的人在性行为时并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更令人担忧的是,有21.3%的女孩曾怀孕,甚至有人多次怀孕。仅有14.4%的未婚青少年具备正确的艾滋病预防知识,尽管绝大多数青少年都知道艾滋病,但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却并不清楚。尤其是女性青少年,对生殖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比男性青少年更为不足。
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报告也显示了大学生在性行为中的不安全行为比例较高。仅有34.3%的大学生在各种性行为中每次都使用安全套。这不仅存在健康隐患,还有可能导致生殖类疾病甚至艾滋病的感染。
另一方面,青少年的健康体检状况也不容乐观。调查发现,不到一半的青少年参加了健康体检,农村地区的体检率远低于城镇,留守儿童的体检率更是低至33.8%。青少年对青春期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的知识了解相对较好,但在异性相处知识和避孕知识方面存在明显缺乏。尤其是农村和留守青少年的性行为发生率较高,但他们的避孕知识和能力却严重不足。
对于性早熟的现象,家长和社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性早熟可能导致孩子在心理和社会方面产生压力,甚至可能影响到孩子的身高发展。对于性早熟的孩子,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并寻求专业建议。报告也指出假性性早熟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仍然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关注。
面对这些严峻的问题,生殖健康教育的推广至关重要。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指出,近年来青少年性行为有上升趋势,开展青春期教育已经成为迫切的需求。专家建议将生殖健康教育从已婚人群推广到青少年,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性健康和生殖健康的知识。只有通过全面的生殖健康教育,我们才能帮助青少年做出明智的决策,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这些患儿体内存在的高水平性激素展现出了强烈的负反馈作用,作用于下丘脑-垂体系统。在这种类型的性早熟情况下,虽然第二性征已经显现,但下丘脑-垂体的生殖中心尚未启动。这些患儿并不遵循正常的性发育规律,也无法获得生育能力。随着血液中性激素水平的逐渐降低,性征也会自行消退或减弱。这种性早熟类型对骨骼发育的影响相对较小,主要以观察为主。
部分性性早熟,需要密切注意
部分性性早熟的表现为乳房提前发育,通常不伴随其他性征的出现。身高增长保持正常,骨龄与年龄相符或略微提前(通常不超过一年)。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下丘脑对体内性激素的负反馈调节尚未稳定有关,体内促卵泡生成激素和雌激素水平的增高引发了乳房的发育。
这种性早熟类型在早期对骨骼发育的影响较小。但如果促卵泡生成激素和雌激素水平持续升高较长时间,可能会加速骨骼生长,导致骨骺融合提前。对于这些患儿,应密切关注其身高增长情况,定期复查骨龄和血液中的性激素水平。必要时进行相关性激素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是否有可能发展为真性性早熟。极少数患儿在两岁以前出现乳房增大,个别甚至在新生儿期就有表现。这可能是由于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吸入母体产道中带有激素的分泌物,或是从母体血液中获取了激素。随着患儿月龄的增长,激素水平通常会逐渐下降,一般不需要治疗。
真性性早熟,及时诊治至关重要
真性性早熟对患儿的影响最为显著,也是家长们最为关注的问题。这种类型的性早熟不仅会出现第二性征和初潮,还会影响患儿的生育能力。真性性早熟在女孩中的发病率较高,其原因主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外伤、占位病变以及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在女孩真性性早熟中,约80%的病例无法找到明确的原因,被称为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可能与环境类激素污染物、含性激素的食物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有关。
真性性早熟对患儿的影响程度取决于病程长短、病情轻重以及开始治疗的年龄。如果家长能及时发现并带患儿到专科医院进行检查、正确诊断并抓紧时机治疗,就有可能将影响减至最小。及时诊治对于真性性早熟的患儿来说至关重要。
不同类型的性早熟对患儿的影响不同,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发育情况,如果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避免给孩子食用含有激素的食物和营养品,以减少性早熟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