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和为贵
自立秋始,一路经过处暑、白露、秋分、寒露与霜降六个节气,我们步入了秋的世界。这个时节,《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描述得极为贴切:“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秋日的天空碧空如洗,地气清肃,金风送爽,万物成熟,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秋季的气候是“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从立秋到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同时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湿热并重,人们称之为“秋老虎”。而“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多变,此时需特别注意,以免伤风感冒或旧病复发。
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转变。在秋季养生中,我们应在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尤其要遵循一个“和”字。
调和情志,远离悲秋。进入秋天后,肺与秋气相应,肺主气司呼吸,在志为忧。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更为敏感。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的深秋景象,容易产生悲秋、凄凉、垂暮之感,导致抑郁情绪。秋季养生的重要任务就是调摄精神。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中老年人应学会心的哲理,养成乐观开朗、宽容豁达、淡泊宁静的性格,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宁静,以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精神的影响。
“秋冻有节”是和用强身的重要原则。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谚语。自“立秋”节气以后,气温逐渐下降,从防病保健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地练习“秋冻”,加强御寒锻炼,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抗寒能力。但如果遇到天气骤变,气温明显下降的情况,仍需注意及时增加衣物,避免受到寒冷的刺激。
再次是饮食调和,润肺防燥。过了“秋分”之后,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减小,秋燥成为主要气候。秋季又是肺金当令之时,易被秋燥耗伤津液,引发各种病症。秋日宜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如泥鳅、鲥鱼、白鸭肉、芝麻、核桃等。
健身锻炼也是秋季养生的重要一环。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全民开展各种健身运动的好时期。面对众多的锻炼项目,应因人而异来选择。老年人可以选择散步、慢跑、练五禽戏、打太极拳等;中青年人则可以选择跑步、打球、爬山等。在进行锻炼时,还可以配合“静功”,如默念呼气练功法、内气功、意守功等,动静结合,达到心身康泰之功效。
最后要注重预防疾病。秋天是肠道传染病、疟疾、乙脑等疾病的多发季节,也是许多旧病复发的高峰期。我们需要注重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只有做到和谐养生才能安康度过这个秋季。在晚秋的季节里,对于那些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中老年人来说,这是一个需要特别警惕的时刻。疏忽防范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引发高血压危象、急性心肌梗塞或脑卒中,其后果不堪设想。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至关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中老年人应注重饮食卫生,避免饮用生水,不食用腐败变质或被细菌污染的食物。对于老胃病患者,更要重视膳食调摄,以中和养胃为要,做到饮食有规律,温热软熟,清淡素雅。要禁食生冷食物,避免暴饮暴食,同时限酒。
除了个人生活习惯的调整,环境卫生的改善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清除蚊虫孳生地,采取措施防止蚊虫叮咬,是预防疾病传播的关键。对于儿童,要按时接种乙脑疫苗,对于接触乙脑的人员和易感人群,也要及时注射疫苗,以增强免疫力。
当天气骤然变化时,中老年人要特别注意防范伤风感冒,因为这可能会引发老慢支、哮喘等疾病的复发。对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人群,更要进行干预治疗,将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控制在理想范围内,保持身体各项指标之间的和谐平衡,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安心度过这个金秋时节。
在这个季节里,中老年人要加倍小心,遵循上述建议,做好自我防护。只有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才能在这个晚秋季节里安享健康,迎接美好的金秋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