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事业跃上新台阶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体育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如火如荼。从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宏伟目标。如今,全民健身已融入大众生活,成为时代风尚。
秋意渐浓,广州市番禺区的飞盘运动场地内灯火通明,健身爱好者们在这里挥洒热情,展现出追求健康的生活态度。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无数健身者共同构筑起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石。
随着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提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蓝图更加清晰。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这些目标必将有力推动全民健身事业更上层楼。
体育不仅是人民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增强人民体质、保障人民健康的基石。数据显示,我国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已超过4亿,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比例高达九成。
《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发布,明确提出了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将达到38.5%的目标。《2021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显示,健身会员和健身人口渗透率呈现连续5年增长的态势,截至2021年12月,全国健身会员达到7513万人,健身人口渗透率增至5.37%。
为了引导群众科学健身,各级体育部门积极开展工作,线上线下相结合,将科学健身理念与方法送到群众身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选拔培养工作也在不断加强,基层体育工作者队伍不断壮大。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明确了国家实施全民健身战略,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公民参加健身活动,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
群众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使人们从运动中收获了健康和快乐。体育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各地因地制宜,建设改造了一批公共体育场馆、社区健身中心、健身步道等。位于赣州市崇义县的阳明山健身步道已经成为江西省著名的健身“打卡地”。全国体育场地面积不断增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达到2.41平方米。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为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健身场所。一批冬奥场馆在闭幕后面向公众开放,发挥新的效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等场馆将着力打造集体育赛事、群众健身、文化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冰雪运动中心,成为群众体验冬季运动项目的新地标。
为了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的发布明确了到2035年的发展目标,并提出了8个方面29项政策措施。还在加大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力度,让群众能就近享受更优质的健身场地供给。
我国体育事业在党和的领导下取得了巨大成就。未来,随着全民健身事业的深入发展,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将不断提高,为实现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全面提升公共体育场馆的开放程度,免费或低收费向公众开放,并推动学校体育场馆与社会体育场馆双向互通,这一重要举措将有效解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与场馆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线上健身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重庆市杨家坪的市民王珂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最近开始尝试线上健身,看重的是其灵活性。对于上班族来说,每天固定时间去健身房健身并不容易。王珂表示,由于工作时间的不稳定性,过去所办理的健身卡纷纷过期。而线上健身的兴起,为他解决了这一难题。他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锻炼,并且可以通过回放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与此人们的健身习惯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各类运动健身平台进行居家锻炼、在线打卡。丁东指出,这些平台正在发挥传统的线下体育组织、俱乐部社团的作用,为人们提供一个聚集、交流、分享的平台。它们组织活动、提供赛事信息,让健身变得更加便捷和有趣。
在国家体育总局的推动下,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截至9月中旬,已经组织了100余项赛事活动,参与人数达千万之多,各赛事累计点击量更是突破15亿次。这一壮举展示了中国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和广大人民的积极参与。
在不久前发布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国家体育总局鼓励发展“互联网+健身”和“物联网+健身”模式。这一规划旨在增加运动产品及服务资源,优化线上线下健身互动,推动家庭健身场景的普及和在线健身活动的繁荣。
体育是每一个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带给人们健康、快乐和团队凝聚力。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建设体育强国,展开一幅更加壮阔的时代画卷。让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到体育中来,享受体育带来的福祉,感受运动的力量和魅力。
《》报道了这一喜人的趋势,展示了中国在体育事业上的决心和成就。随着更多的举措和政策的实施,相信中国的体育事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