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亲子关系胜过好教育哦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无疑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可以说,家长对孩子的影响远远超过学校,因为他们为孩子提供了人性、情感、自尊、自信等无法替代的滋养。
王秋英老师深谙此道,她强调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角色并非简单的教育者,而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引导者。在孩子的受教育经历中,家长需要为孩子设计成长线路,让学校教育服务于家庭教育,而非干扰之。
对于普通小学与重点小学的选择,王秋英认为,普通小学虽学业压力相对较轻,但孩子能获取更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有更多自我发展的机会。相比之下,重点小学虽然教育资源丰富,但过度的压力可能会让孩子失去自己兴趣的空间。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元和复杂,这既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带来了诸多危险。家庭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也在逐渐下降。家长需要掌握更多的家庭教育技巧,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亲子关系胜过一切教育。王秋英提醒家长,不要总做一个“正确”的父母,而忽视了亲子关系的温暖与激励作用。她发现,父母与孩子之间普遍缺乏沟通,孩子常常选择关闭自己,成为家长“最熟悉的陌生人”。这是因为家长往往成为道德的评判者、喋喋不休的说教者、永远正确的建议者,阻碍了孩子表达内心感受。
孩子在遇到问题或情绪困扰时,最需要的是理解、关怀和包容自己的父母。家长需要倾听和接纳孩子的感受,这比教育更重要。因为只有当孩子感觉到自己重要、受尊重、有价值时,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去改变自己,获得成长。
王秋英老师还强调,洞察孩子的需求比看见问题更重要。她分享了与女儿的一次经历,当女儿不愿去幼儿园时,她选择倾听而非说服孩子,结果孩子成功化解了困扰。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倾听与接纳的力量。
当孩子面临各种情况时,家长们往往容易只看到孩子行为上的问题,而忽视了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的需求。实际上,孩子的每一个“问题行为”都是他们表达内心需求的一种方式,是他们试图释放被压抑的心理需求的表现。真正的问题永远在于行为背后的需求,而非行为本身。
比如,一个三岁的小女孩向妈妈表示,她长大后想跟石头结婚,并生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宝宝。面对这样的言论,有的家长可能会觉得小孩子胡思乱想,但王秋英老师却从中看到了孩子的自我认可与爱,这是一种深深的自我价值感。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满足需求的过程。与某些本质情感相连的需求的满足与否,会产生成长喜悦或成长创伤。这些微小的生命经验,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即使他们长大成人,遭遇挫折,也可能正是这些微小而重要的生命经验的再现。
那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是管得多还是放得多呢?
家长们在权威与民主、管束与放纵之间始终在寻找平衡。市场上的教育书籍层出不穷,让家长们无所适从。
王老师指出,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任务是有阶段性的,不同阶段的家庭教育的重点和方法也各有不同。在幼儿和小学阶段,家长的目标应该是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遵守规则,保持学习热情和精神。
她提醒我们,让孩子在小的时候就去上寄宿学校其实存在不小的风险。因为安全感来源于孩子对看护者的依恋,这是孩子形成良好性格的基础。孩子有了安全感之后,才能开始真正的学习。
至于权威是否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和安全感,王秋英老师认为,没有规则的孩子会用各种方式去试探世界的底线,出现各种任性的行为。规则和权威有助于安全感的建立。
进入中学尤其是高中后,是一个自我的时期。这时父母的教育重点应放在如何理解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上,给孩子提供社会性的引导。
关于“做最好的家长”这个话题,王秋英老师认为家长们不必追求做最好的家长,而是要做到“刚刚好”就可以了。过于以孩子为中心、牺牲自己的需求或为孩子包办一切反而可能培养出放纵、自我、没有责任心的孩子。我们应该做“真实的父母”,坚持自己的独立性,重视自己的需要,并让孩子承担家庭的一部分责任和义务。只有当家长这个“杯子”是满的,才能与孩子分享其中的资源、能量和关怀。这样做不仅让父母更有成就感和价值感,也能让孩子成长得更好。
教育孩子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付出和不断的学习。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深入理解孩子的需求和感受,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