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激素能帮助长高吗?
王春林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主任。他在小儿内科疾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领域耕耘了20余年,尤其是在诊治矮小问题、生长激素缺乏症、肥胖症等内分泌疾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专业底蕴。
这位医学领域的佼佼者,每天都会面对众多患者,其中最为关注的问题往往是孩子的身高。他分享了一个真实的案例:
去年8月的一个早晨,一位妈妈急匆匆地带着她的孩子星星来看诊。星星妈妈因为工作繁忙,一直忽略了孩子的身高问题。前一天,星星因为被同学嘲笑“小矮人”而情绪低落。经过测量,星星的身高只有103cm,这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来说,确实偏低。
王春林博士根据身高、体重百分位曲线图分析,5岁男孩的平均身高为111cm,而星星的身高处于同龄人的第三百分位。经过一系列检查,诊断为特发性矮小。建议使用生长激素进行治疗。
星星的妈妈对此表示困惑。她认为孩子各方面都正常,生长激素也不缺乏,等一段时间孩子自然会长高。这种误解在家长中很常见。许多家长认为只有生长激素缺乏的孩子才需要使用生长激素治疗。他们不理解为什么生长激素不缺乏的孩子也需要接受生长激素治疗。
王春林博士强调,生长激素不仅仅对缺乏生长激素的孩子有益。在某些情况下,即使孩子的生长激素不缺乏,出于生长发育的需要,也可能需要外部干预来促进生长。家长的不理解可能会让孩子错过最佳的生长机会。他希望通过分享这个案例,能让更多家长了解并重视孩子的身高问题,科学对待生长激素治疗,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把握最佳时机。特发性矮小:生长激素的巧妙应用
我们都深知,身高除了先天遗传的因素,还受到诸多后天因素的影响,如饮食、睡眠、运动等。即使遗传基础并不优越,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我们仍有希望让孩子达到理想的身高。当孩子的身高低于同种族、同年龄、同性别健康儿童的第三百分位数或低于两个标准差以下时,仅靠日常管理手段已经难以追赶。这时,药物治疗的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同故事中的星星,他们面临的矮小问题并非由明确的病因引起,而是属于特发性矮小。这类情况在儿童期身材矮小中最为常见,约占所有矮小患儿的60%-70%。特发性矮小的孩子看似一切正常,没有任何异常表现或病变因素,但唯独身高比同龄人矮小。
由于特发性矮小的病因尚未明确,许多家长因此产生误解,抱着观望的态度,期待孩子能够“晚长”。等到孩子骨骺闭合才寻求治疗,已经为时晚矣。特发性矮小虽然不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但却可能对孩子的精神和心理造成影响,甚至影响未来的人生道路。
当孩子因身高问题前来就诊时,我们会进行一系列检查,其中包括生长激素激发试验。这个试验只能反映生长激素分泌峰值是否正常,无法全面评估生长激素的功能。在特发性矮小的孩子中,部分孩子可能存在生长激素分泌紊乱或对生长激素敏感性不足的问题。
尽管这些孩子的生长激素不缺乏,但我们可以使用生长激素治疗来帮助他们实现长高的愿望。2003年,美国FDA已经批准特发性矮小为重组人生长激素的治疗适应症。补充外源性的生长激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孩子体内的缺陷,从而有效促进他们的生长发育。
每一个孩子都有长高的权利和潜力。对于特发性矮小的孩子来说,生长激素不仅是一个治疗工具,更是他们实现身体潜能的钥匙。让我们携手助力每一个孩子,实现他们的长高梦想。美国FDA批准的生长激素治疗适应症概览
除了特发性矮小,美国FDA已经批准了生长激素用于治疗多种非生长激素缺乏的矮小相关适应症。这些包括慢性肾功能不全、Turner综合征、Prader-Willi综合征(PWS)、小于胎龄儿(SGA)、SHOX基因缺乏及Noonan综合征等。这些批准适应症表明,生长激素在帮助多种身体条件下的孩子实现安全有效的身高增长方面具有广泛应用。
以一位名叫星星的孩子为例,其母在观察到孩子身高增长速度远低于同龄人后,决定带孩子就医并考虑生长激素治疗。在了解相关信息后,星星的妈妈决定接受生长激素治疗。短短四个月后,孩子来到门诊复诊时,使用生长激素后效果明显,三个月内就长高了3厘米,没有任何不良反应。这一显著的增长给予了家长和孩子极大的希望。尽管孩子的身高仍然低于同龄人,但已经看到了明显的改善趋势。
作为医生,深感责任重大,希望能够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每当看到家长带着骨骺已经闭合的孩子来就诊时,都会感到遗憾和无奈。家长们如果能更加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问题,尽早带孩子来就诊并进行干预治疗,或许可以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呼吁广大家长们要更加科学地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知识,避免因为缺乏信息而耽误了孩子的成长发育。毕竟,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可复制的宝贵旅程,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