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环卫工遭套补
在四川巴中市南江县,一位七旬的环卫工张某明的遭遇触动了社会的神经。从2011年至2018年,他辛勤工作七年,却只收到了1万余元的工资。而与此他的儿子的身份信息却被社区冒用,虚设了一个公益性岗位,套取国家补贴资金。这一事件揭示了某些社区在公益性岗位管理上的漏洞,引发了公众对于劳动者权益和社会公正的思考。
在这起事件中,社区工作人员利用张某明儿子的身份证信息,虚构了一个公益性岗位,每月向该账户打入1250元的补贴资金。张某明实际得到的工资远低于这一标准,甚至在某些年份,他的年工资低至仅700元,最高也不过2200元,月均不足200元,远远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这种鲜明的对比,不仅让人对张某明的境遇感到不公,也让人们对社区的行为产生了强烈的质疑。
社区的这种套补手段,不仅侵犯了张某明的劳动权益,也涉嫌违反了《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通知》的相关规定。尽管这种行为被定性为“套公用公”,并未将资金私分,但其行为性质仍然引发了法律上的争议。有观点甚至认为,这种行为可能涉嫌挪用公款或贪污罪。
事件曝光后,南江县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严肃处理。涉事社区的工作人员因虚设岗位、套取资金被南江县纪委处分,套取的3.33万元补贴资金也已全额退还至财政专户。南江县还开展了公益性岗位的全面排查,重点整治虚报冒领、违规用工等问题。
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社会对公益性岗位监管漏洞的关注,也引发了公众对于老年劳动者权益保护的讨论。公众质疑社区在公益性岗位管理中的不透明操作,呼吁强化公示制度与资金流向的监督,以避免类似“吃空饷”现象的再次发生。人们也呼吁,社会应当更加关注老年劳动者的权益,确保他们的劳动得到应有的回报。
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社区管理的问题,也揭示了社会深层次的问题。我们需要从这一事件中吸取教训,加强监管,确保每一个劳动者的权益得到应有的保护。我们也需要倡导社会公正与公平,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劳动中得到应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