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机构色彩实验披露:量子点电视徒有虚名
近期,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色彩研究所进行了一项引人瞩目的对比研究,聚焦于量子点液晶电视与普通液晶电视的屏幕显色性能。采用THOUSLITEFS光谱照度计进行精细测量,结果显示,在亮度和色彩兴奋纯度方面,量子点液晶电视并未显示出显著优势。这一研究结果,让家电圈对量子点技术的宣传产生了重新审视。
液晶电视的色彩表现提升一直是科研人员努力的焦点。为改善液晶电视的色彩表现,研发人员从背光源入手,推出了广色域背光源和量子点背光源。这些技术通过运用红绿荧光材料和红绿量子点材料,为液晶模组提供了更宽广的背光色域,显著提升了液晶电视的色域能力。这些技术并未解决原光一致性的问题,也就是说,红绿蓝三原色光的波长值并未达到理想的700nm、546.1nm、435.8nm或向此集中。尽管色域值有所提升,电视画面的表现仍存在一定的缺陷。
资深家电专家刘步尘指出,目前市场上的“量子点电视”应更准确称为“量子点背光源液晶电视”。量子点在显示技术中的主要原理是通过纯蓝LED光源激发量子点光管中的不同尺寸量子点晶体,释放纯红光子和纯绿光子,与剩余的纯蓝光一同投射到成像系统显像。国内量子点电视的主要推动者之一TCL称,量子点是最佳的液晶电视背光技术。
换言之,量子点技术本质上是众多色域提升技术中的一种,和RGBLED、广色域CCFL等一样,都属于广色域背光技术,能让液晶电视的色彩看起来更为鲜艳。真正的量子点电视应该是电致自发光的。目前市场上的产品仅是采用液晶背光的雏形,只是顶着“量子点”的概念。据浙大教授彭笑刚所言,要让量子点技术发展到理想状态,至少还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
在这一背景下,液晶电视市场面临疲软态势,技术创新步伐缓慢。行业专家纷纷表示,期待有革命性的新技术来激活市场,引领液晶技术的迭代发展。对于消费者而言,不妨保持关注与期待,等待技术的进一步突破,为我们带来更优质的视觉体验。在呼唤新技术的行业浪潮中,量子点电视崭露头角,大规模、大动作的营销宣传使其一度成为行业焦点。消费者在购买后却发现实际体验与销售人员所描述的相差甚远。色彩过于艳丽、显像不纯等问题让许多消费者感到困扰。
专家指出,量子点电视在显示过程中,绿色容易与其他颜色波长相混合,导致呈现的颜色偏青黄色。过度饱和的色彩和过高的亮度,更是对视力带来潜在的伤害。虽然量子点电视迎合了受众对于震撼艳丽画面的需求,但背后却隐藏着健康隐患。显然,对于消费者而言,孰轻孰重,自有定论。
令制造业自豪的“工匠精神”,原本意味着潜心积累和追求极致的完美主义。在我国电视行业,长期的创新迟滞让一些厂商看到了“商机”。既然消费者追求新技术,那为何不快速包装一个新技术来迎合市场,短时间内获取利益呢?于是,如量子点电视这样的新概念层出不穷,充斥市场,制造出一派虚假的繁荣。
最近,清华大学色彩研究所对量子点液晶电视与普通液晶电视进行的对比实验,进一步揭示了这些技术噱头的实质。实验让消费者认识到,优秀的体验并非源于营销宣传,而是依赖于扎实的技术研发。在这方面,量子点电视显然是本末倒置。
相关专家对行业前景表达了乐观的期望。随着实验研究成果被学界和业界更广泛地认知,未来的电视显示技术将迎来新的技术思潮。我们期待,在电视技术的革新中,能够真正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实现技术与健康的完美结合。
(免责声明:转载自网络,旨在传递更多信息。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对文中陈述、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未做核实,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