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养好过冬 秋末如何养生
立冬将至,秋冬交替之际,气候由热转凉,此乃阳气潜藏、阴气盛长之重要时期。面对这一转变,我们又该如何顺应自然,养生保健康呢?
秋季,乃是从炎炎夏日过渡到寒冷冬季的桥梁,人们的抵抗力相对较弱。饮食应以增强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为主,多摄取滋养丰富的食物。针对秋季干燥的气候特点,应多食用生津养阴、滋润多汁的食材,少食辛辣、煎炸之品,以缓解口、鼻、皮肤等部位的干燥感。
秋燥耗阴伤精,温燥食物如羊肉、狗肉易致上火、口腔溃疡等症状。秋补不妨偏向凉性食材。秋季最佳的肉类食品当属鸭肉,大枣、枸杞、百合、红薯被誉为秋补四宝。芋头、藕、卷心菜等也是秋补素食的佼佼者。蔬菜水果方面,如茄子、白萝卜、冬瓜、南瓜、丝瓜、油菜等也都适合秋天食用。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一年四季都生活在紧张忙碌之中,作息时间几乎一致。身体节律需要松弛、紧张再松弛,这才是养生之道。霜降之后,天气渐冷,此时应护阳气,顺应自然界的变化,做到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早起床。
这个时节,忌大汗淋漓。虽然用热水泡脚是护阳气的好方法,但一定要避免身体出大汗。泡脚的温度和时间都要适度,以皮肤感觉温热为宜。要多穿衣,注意防寒保暖;减少不必要的户外活动,如外出也要注意头部和足部的保暖;最好戴上帽子、口罩、手套等,以避免寒气的侵入。
运动时宜动中求静。很多人认为霜降后坚持体育运动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体质。此时的运动应讲究冬藏,避免过度升发阳气耗散元气。运动时除了要注意防寒保暖外,运动量也不宜过大。太极拳、慢跑、散步等平和缓慢的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
“养树护根,养人护脚”。养好脚对人体健康有着诸多益处。睡前洗脚胜吃补药。热水洗脚对脚掌是一种良性刺激,能够活跃末梢神经,改善足部的血液循环,保持双脚的柔软。在这个秋冬交替的季节里,让我们善待双脚,以达养生之效。
秋冬之交是养生的关键时期。我们要顺应自然变化,调整作息、饮食、运动等方式,以护阳气、增强抵抗力为中心,保持身体健康。自古以来,人的脚部穴位众多,每一个穴位都对应着人体内部的五脏六腑功能。在繁忙的生活节奏中,我们不妨在繁忙的日常里,抽出时间为自己来一场舒适的脚部按摩。按摩涌泉、太冲、隐白、昆仑等诸多穴位,用热力刺激它们,就能够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不仅有助于强身健体,更有祛病延年的养生奇效。
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我们的内心也需要得到足够的关注和呵护。以心为主,是清代兰陵堂《格言》中的智慧,也是现代养生理论所强调的。心宽则身体康健,心静则身体健康,保持心平气和的状态,人生才能顺遂。养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善于调整情绪,让自己始终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态。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纷繁的事件中保持平衡的心态。
如何做到呢?我们需要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或目标,并适时留有余地。无论日常多么繁忙,都要记得留出一定的休息时间,让紧绷的神经得以松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更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以和为贵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养生之道。心和,方能做到面对万物萧条时内心宁静。入秋之后,随着万物的凋零,人们容易产生悲秋垂暮之感,这时我们需要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宁静。天和,则意味着强身健体与防病。在秋冬转换的季节,昼夜温差逐渐增大,此时我们应该循序渐进地经受“秋冻”,加强御寒锻炼,以增强心肺功能。
食和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养生秘诀。秋燥是秋冬转换季节的重要气候特征,易引发咽喉疼痛、肺热咳嗽等症状。我们应该选择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以此达到脏腑阴阳气血和谐的目的。只有这样全方位地照顾好自己的身心,才能真正达到滋补身体、祛病延年的养生效果。
生活节奏再快,也不要忘了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让我们从日常的细节出发,善待自己,远离疾病困扰,享受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