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墓地骨灰(昆明树葬公墓)
九部门联手推行生态安葬,昆明合家欢墓葬面临空间挑战
随着民政部联合九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的落地,全国范围内开始倡导采用树葬、海葬、深埋等不占或少占土地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在此背景下,昆明的合家欢墓葬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昆明,传统的墓穴设计主要是为了双人合葬,且按照相关规定,墓穴的安葬面积不超过一平方米。随着家庭成员数量的增加和对生态安葬方式的关注,传统的合葬方式已难以满足需求。目前市面上的墓穴设计大多为双人合葬墓,且墓穴尺寸有限,一般为50cm×60cm或稍大一些,这使得家庭成员想要进行合葬时面临空间不足的困境。要想实现家庭合葬,不得不采取分层深埋的方式。对此,《意见》提出鼓励和引导群众采用合葬方式,提高单墓利用率。昆明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处长蒋师傅也表示,要开展节地生态葬,首要任务是制定激励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同时鼓励和引导群众逐渐接受这一观念。《意见》也强调要培育现代殡葬文化,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鼓励和支持选择符合节地生态要求的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安葬方式。对于那些愿意选择生态安葬方式的家庭,有条件的地方将建立奖励补偿制度。通过奖补激励政策的实施,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群众选择节地生态葬。《意见》还鼓励建立环保殡葬用品补贴制度以及增强节地型生态葬服务供给能力等措施。昆明市的公墓管理者也表达了对此政策的支持态度,并呼吁市民逐渐接受这一新的安葬理念。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合家欢墓葬或许将面临新的变革和挑战。但无论如何变化,我们都应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尊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选择。在金宝山艺术园,关于葬式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对于传统葬和生态葬,尤其是当两人或多人选择合葬时,墓穴面积常常显得捉襟见肘。“草坪葬的墓尺寸仅为70cm×90cm,即使墓型略作调整,也难以容纳多个骨灰盒。”金宝山艺术园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赵先生坦言。国家虽然规定了安葬面积标准,但骨灰盒的尺寸却未有明确规范,导致在实际操作中,超大骨灰盒难以实现多人合葬。
除了墓的大小,墓碑的尺寸、骨灰盒的摆放等问题亦不容忽视。在中国,下葬后立碑刻字是子孙对先人的一种纪念方式,写上立碑者的名字以示后人。若有两人或多人合葬,则需扩大石碑面积并更改立碑人的名字,这无疑增加了后续操作的复杂性。
昆明殡仪馆馆长曲琴表示,对于合葬的家属,他们也曾考虑如何在设计上做出创新。例如采用直接进墓、地下分层的方式,但防水处理是一大难题,还需考虑老百姓的接受程度。
那么,昆明市民对于家庭成员合葬有何看法呢?许多市民对合葬表示担忧,担心后来者的想法、骨灰盒的放置方式、墓穴面积是否会扩大等问题。市民安燕建议改变墓葬形式,比如实行“网格化”,让后来者不会打扰到先者。但也有一些市民表示难以接受家庭成员合葬的概念,认为这不符合中国的。
《指导意见》提倡使用可降解容器装骨灰,进行生态葬式,如植树、植花、植草等,甚至将骨灰撒海或撒散。但在昆明市场上,可降解容器难以购买,且价格昂贵,是一般骨灰盒的10-20倍。尽管有部分昆明人接受不留骨灰的安葬方式,但仍有家人难以接受,希望为亲人留下念想。
要想推行家庭成员合葬和生态葬式,不仅需要解决客观条件,还需要转变人们的观念。相关部门和企业也需要加大研发力度,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在昆明的80后群体中,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选择无骨灰安葬形式。他们视这种安葬方式为“从泥土中来,再回到泥土中去”,体现了对世界的潇洒与自由的追求。由于特定区域的划定缺失以及家人的观念阻碍,这种安葬方式在实际操作中仍然面临诸多困难。
昆明的一位老干部,逝世后希望将骨灰撒入大海。但由于昆明目前没有明确的撒灰场所,他担心投入江河可能会造成污染。他殷切希望能划定特定的区域,让选择骨灰撒海的市民能够如愿以偿。
尽管有诸多困难,但仍有一种安葬方式在昆明受到推崇,那就是生态葬。这种方式想要实现多位家庭成员的合葬。以鲜花葬为例,金宝山的鲜花葬区没有墓碑,只在两个花坛中间立有“流芳碑”,上面记载着逝者的姓名。逝者的骨灰就安置在花坛里,上面栽种着鲜花。这样,如果要进行家庭成员合葬,后人心理上不会产生负担,而且下葬后也不会影响到先人。
业内人士分析,国家鼓励家庭成员合葬的初衷是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在昆明,生态葬却频频遇冷,陷入“推广难”的境地。虽然昆明市从2008年开始推行生态葬,目前所有公墓都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生态葬式,但节地生态安葬率仅占20%。价格优势并没有让生态葬得到广泛接受。例如,虽然生态墓位价格仅需几百元至千元,而一个公墓墓位均价在2.5万元左右,但生态葬的接受者仍然很少。
相较于传统墓葬,生态葬能节约7成左右的土地,价格也更为亲民。比如塔葬的价格约为2800元,而传统墓葬的价格至少3万元,尽管如此,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选择塔葬。为了推广生态葬,一些公墓甚至推出了全免活动,包括用地、骨灰盒以及家属往来交通都免费,但依然难以获得市民的接纳。
虽然无骨灰安葬形式和生态葬在昆明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实际操作中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如何更好地推广这些环保、节约土地的安葬方式,仍然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我们也应该加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为选择这些方式的市民提供更多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