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红花祛瘀通经强 临床应用需谨慎
红花祛瘀通经强,临床应用需谨慎
红花,味辛、苦而性温,归于心肝二经,自古以来便被视为通瘀活血之要剂。朱震亨对此药的评价是“多用破留血,少用养血”,其评价深刻,临床应用时须谨慎。湖南中医药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尤昭玲教授深谙此道。
对于因精血两虚而导致的闭经,如卵巢早衰,红花的用量不超过5g,常与当归、黄芪合用,以达到益气养血、行血调经的效果。而对于痰瘀所致的经闭,如形体肥胖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成年患者,红花的用量则不超过10g,旨在活血祛瘀调经。
除了红花,还有其他几味药材也各具特色。胎菊花味辛甘苦,性微寒,能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对于头面部疾病有良好效果。野菊花则苦寒,归肝经,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对于面部疾病较重者尤为适用。
三七花味甘苦、性凉,具有活血、止痛、止血、祛瘀、消肿等功效。而辛夷花味辛、性温,归肺胃二经,有芳香走窜、辛散温通之功,对于鼻渊头痛有独特疗效。
尤昭玲教授在治疗痘疮时,常自拟经验方“养颜茶”,主要由金银花、三七花与胎菊花组成,每日热开水泡开后代茶服用。若痘疮发炎红肿,则需加入野菊花,并配伍蒲公英、紫花地丁等药物以增强清热之力。
而对于面斑的治疗,尤教授则常用三七花与辛夷花。三七花能清肝热、化瘀血,通过调整女性内分泌从而消除面斑;辛夷花因其辛散温通、芳香走窜的特性,可引药上行。二者合用可治疗因内分泌失调而致的黄褐斑。若面斑较重,可加桑叶、淡竹叶;若肝郁明显,还可加月季花、橘叶、代代花。
生活中的大自然赋予我们丰富的草药,每一味都有其独特的疗效。在尤昭玲教授的手中,这些草药被巧妙地运用于临床,为人们的健康带来了福音。但须谨记,任何药物的应用都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
推荐阅读:
(此处可推荐一些与红花、胎菊等药材相关的文章或书籍)